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青春華章︱“世界遺產”灌溉江南水鄉

人民網記者 俞楊
2025年09月24日16:51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日前,從馬來西亞吉隆坡傳來喜訊——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選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填補了江蘇長江以南地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空白。

9月22日,記者實地感受了這座千年前的水利遺產風採。傍晚,赤山湖邊,清風徐徐,波光粼粼,遠處的湖水正流向多個河道,滋養著周邊7.7萬畝沃野良田。

落日余暉中的赤山湖。人民網 俞楊攝

落日余暉中的赤山湖。人民網 俞楊攝

句容市“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貌像“句”字一樣,三面環山,中間是湖沼圩區。赤山湖灌溉工程位於其西南部,地處南京秦淮河上游,是一座以赤山湖及其入湖河道為主要灌溉水源、覆蓋赤山湖周邊及下游區域的大型水利工程。

該工程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東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是我國丘陵與圩區並存地區最具代表性且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蓄水灌溉工程之一。

“時間足夠久、規劃足夠好、管理足夠出色,記載還特別完整。”句容市水利局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張雨路稱,古人巧用句容“丘圩並存”的地形,創造性地以“低鄉蓄水、高鄉壅水”的“三維治水體系”實現全流域調蓄,其科學理念至今仍在灌溉、防洪中發揮著基礎作用。

赤山湖如今已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句容市水利局供圖

赤山湖如今已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王鵬飛攝

沿著赤山湖邊漫步,磐石水則吸引了眾人目光。它是江蘇最早的水文觀測設施,專門用來監測水位變化。“春夏七尺、秋冬四尺”,古代人用它來規范科學用水,保障耕地不過度圍墾。

赤山湖灌溉工程申遺團隊負責人、河海大學二級教授陳菁認為,我國古代科學的規劃布局,完善的管理體系,以及記載在史書上的規章,與“河長制”“生態紅線”等現代治理理念隔空呼應,對后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江蘇最早的水文觀測設施——磐石水則。人民網 俞楊攝

江蘇最早的水文觀測設施——磐石水則。人民網 俞楊攝

赤山湖灌溉工程歷經六朝堰壩、唐宋斗門、明清石閘、民國混凝土閘壩,形成了“蓄、引、輸、排”一體化的水利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在赤山湖上游相繼建成了26座中小型水庫,配套建設了南、北干渠系統和多條骨干排水河道,一系列系統治理舉措顯著提升了灌區的抗旱防澇能力與灌溉保証率。赤山湖灌溉工程也由此轉型為功能更加完善的現代化赤山湖灌區。

赤山湖灌溉工程全貌。句容市水利局供圖

赤山湖灌溉工程全貌。句容市水利局供圖

“我們將從防洪灌溉,向著生態濕地、文化旅游的路徑上發力,最大化發揮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張雨路向記者描繪了未來規劃。

65歲的自然攝影師范明從事生態攝影30年。自2019年起,他開始在赤山湖開展鳥類調查,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赤山湖“鳥叔”。

作為南京周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赤山湖每年吸引著200余種鳥類棲居。“深水吃魚、淺水吃草,濕地候鳥對生態環境有高要求,它們在哪裡停留,哪裡的生態環境就不會差。”這些年,在江蘇境內,候鳥遷徙到哪裡,范明就追到哪裡。

范明在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內觀鳥。人民網 俞楊攝

范明在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內觀鳥。人民網 俞楊攝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赤山湖先后舉辦了萬人騎行大會、赤山湖冬泳節、赤山湖國際公開水域挑戰賽暨鐵人三項邀請賽等重磅賽事。截至2024年底,赤山湖已累計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

隨著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包括裡運河-高郵灌區、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洪澤古灌區在內,江蘇已有四個灌溉工程入選。它們融合了古代水利科技、管理智慧與區域文化,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