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長江南京段再現江豚逐浪戲水

江蘇,襟江帶海、河湖縱橫,是中國唯一同時坐擁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長江橫穿東西,大運河縱貫南北﹔太湖、洪澤湖分別為全國第三、第四大淡水湖。水成就了江蘇的發展,也造就了江蘇特有的氣質。9月22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採風活動在南京正式啟動。未來幾天,人民網記者將聚焦江蘇新時代水利成就,深入挖掘“水運江蘇”背后的故事。
老周跑了50多年船,如今還頻繁往返於江岸與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之間,順著老周所指方向望去,兩隻江豚正浮出水面呼吸換氣。“這些年,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江豚,多的時候有12頭,早上六七點、晚上五六點,是它們最活躍的時候。”
長江江豚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微笑天使”,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指示性物種,過去因工業和船舶污染,長江水質惡化,江豚種群數量逐漸下降。2017年長江江豚科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種群數量少於大熊貓,呈現極度瀕危狀態。
長江南京段。人民網 俞楊攝
自2016年1月中央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后,長江流域各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了力度空前的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如今,長江流域江豚種群數量正不斷增加。
新濟洲是長江干流進入江蘇段的第一站,島嶼面積8.7平方公裡,因水產豐富吸引眾多漁民定居。2000年,南京江寧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將島上1123戶3668位原住民有序搬遷離島,島嶼轉型為生態保護區。
2016年8月,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獲批成為我國首個長江洲灘型國家濕地公園,也是南京市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江豚在新濟洲安家。這裡還設置了長江江豚救護基地,就近幫助受傷的江豚。
建在新濟洲上的南京長江江豚救護基地。人民網 俞楊攝
“活躍在新濟洲周邊水域的江豚,已經從2016年的16頭上升到了32頭。”潘小玲在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工作了7年多,對這裡的江豚習性和數量變化如數家珍。
除了珍稀魚類增多外,今年島上還發現了丹頂鶴、白枕鶴、三趾鷗、鴻雁四個珍稀物種。去冬今春,島上監測到超過6萬隻花臉鴨,創下歷史新高。截至今年5月,島上各類生物資源達到1937種,鳥類231種。
新濟洲段長江沿岸,小天鵝伴隨貨物船隻飛翔。南京市委網信辦供圖
漫步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近觀水草依依、林木繁茂、群鳥嬉戲,遠眺長江潮起潮落,不時有江豚逐浪戲水。
初秋的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人民網 俞楊攝
新濟洲的變化,只是江蘇省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多年的鐵腕治污和綠色轉型,江蘇的天空更藍了、河湖更清了、綠色發展動力更強了。如今的長江兩岸,正漸漸實現水清岸綠,不斷譜寫著“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