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蘆街道“頭雁”引領繪新景

“1500平方米廠房購買項目洽談落地,預計投資1000萬元,投產后年稅收可達100萬元。”最近,南京江北新區長蘆街道白玉社區黨委書記王曉兵的記事本上,添了筆讓居民振奮的“發展賬”。這樁家門口的招商,正是他扎根基層多年總結的“法寶”——一手攥緊民生服務溫度,一手加快經濟發展速度,讓社區既有煙火氣,更有發展后勁。
在長蘆街道,這樣以“頭雁”之力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的故事正在各個村居上演。近年來,當地把建強基層黨組織、鍛造“頭雁方陣”作為重要抓手,一步步將“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願景繪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景圖。
盤活資源惠民生
發展是民生的底氣。緊扣江北新區“四大行動”部署,白玉社區把盤活資源作為突破口,深入項目一線傾聽訴求,高效推進征地安置等工作,為仙新路過江通道、新生圩大橋管理處等重大工程保駕護航﹔瞄准中江一體化機遇對接稅源,才有了“1000萬投資、100萬年稅收”的招商成果,讓居民日子既有甜頭更有盼頭。
新犁村依托“新犁灣”特色地標,定期舉辦民俗文化節,既吸引游客走進村裡,也推動“蘆園草莓”“瓜王西瓜”等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農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寬。村黨總支書記劉寶金帶領群眾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推動融合稻田風光與農耕文化的“犁寶”IP形象從概念走向具象。
濱江村黨總支書記高明珠則用“資源變資產、資產變收益”的思路,讓“沉睡資源”變成“增收活水”:通過江蘇省農村產權交易平台,村裡復墾的土地年收益3.344萬元﹔閑置房屋出租后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4萬元。錢袋子鼓了,民生投入更有底氣:800盞路燈、1座體育公園、1座五人制足球場和3個健身小廣場,滿足村民的健身運動需求﹔廉政文化長廊的打造,進一步豐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每筆投入都暖到民心。
庭院經濟促增收
“以前房前屋后的院子荒著,現在種癩葡萄、無花果,一年能增收兩三萬元!”通江集村村民蔣女士的庭院,是村黨總支書記張曉雲“庭院經濟+鄉村建設”思路的成果。
通江集村黨總支精選10戶農戶試點,為每家庭院“量身定制”發展方向:6戶農戶整理出7畝庭院地,種上特色經濟作物帶來增收﹔2戶依托本地糧油產業搞加工,讓“土產品”變身“俏商品”﹔2戶開小商店、維修店,既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又為自家添了份穩定收入。據測算,這10戶試點年創收達25萬元,真正讓方寸之地釋放增收活力。
產業要興,環境要美。該村同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聯合共建單位修繕黃庄至六份子小組破損的矮城牆,修繕一新的公共空間與通江集河路邊的紫薇花成了村民拍照打卡的“網紅點”。如今的通江集村,家家戶戶庭院整潔、瓜果飄香,群眾對美麗環境的期待正在變成現實。
發展要暖,治理要“軟”。新犁村專門成立“老書記工作室”,邀請經驗豐富的老黨員發揮余熱,為村民提供政策咨詢、矛盾調解等服務。白玉社區把“話筒”遞給居民,讓“群眾事群眾議”:協商議事平台上,停車位劃分、垃圾分類等事大家共同商量﹔“婦女微家”裡,女性力量參與環境整治、矛盾調解﹔先進典型事跡通過社區廣播、宣傳欄傳遍街巷,以身邊榜樣帶起文明新風。
“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組織,核心在‘領頭雁’。”長蘆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加強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讓“頭雁”的翅膀更硬、方陣的力量更強﹔同時凝聚黨組織、群眾、共建單位合力,從經濟、文化、民生等多維度發力,讓“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圖景越繪越美。(蘆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