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都”淮安,運河邊張羅“一桌好飯”

華躍淮安項目進入試生產。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去年11月動工,今年8月試生產,全面達產后年產能將突破4.2億瓶。”江蘇淮安清江浦區黃碼港產業園,無錫華躍生物科技董事長蘇瑞指著滿負荷運轉的無菌灌裝線,向記者細數項目推進的“淮安速度”。
華躍淮安項目簽約時,黃碼港產業園還像個大工地,塔吊林立,挖機轟鳴,路網尚未完全貫通。蘇瑞並不覺得他們的選擇是一場賭注﹔彼時,益海嘉裡、蘇糧集團已經捷足先登。
企業用腳投票,恰與淮安的產業藍圖同頻。作為“世界美食之都”,當地正將飲食文化底蘊與“運河之都”的樞紐優勢擰成一股勁,依托黃碼港打造長三角北部食品加工和糧食儲運中心。運河邊的這桌“好飯”,當地靠什麼張羅成“滿漢全席”?
航拍黃碼港產業園。蔣童攝
硬實力打底,軟底蘊撐場
走進華躍果蔬汁生產加工基地,麥冬、蘆根、蓮藕、雪梨與荸薺的原漿在密閉管道中流轉,經殺菌、提取、離心等工序后,變身為一瓶瓶即食“五汁飲”。
“這款產品研發的靈感源自淮安歷史名人吳鞠通的中醫理念,精選淮安特色農產品研制而來。”蘇瑞坦言,選擇從蘇南遷來淮安,看中的正是黃碼港“看得見、摸得著”的綜合優勢——提前就緒的高壓電力、蒸汽供應,量身定制的多層廠房,讓企業“拎包入住”﹔地處主城“白菜心”,人力資源充沛,項目迅速招到100多名技術工人﹔園區聚焦食品賽道的定位,也給了企業心無旁騖搞生產的信心。
黃碼港的底氣,扎根於清江浦千年漕運的歷史積澱。作為京杭大運河上的黃金節點,清江浦素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明清漕運鼎盛時,這裡商船扎堆、糧倉連片,每年經此轉運的漕糧佔全國總量的1/4。
進入21世紀以來,淮安啟動岸線綜合整治,清退百余座散亂碼頭。2022年4月,清江浦區在連片沼澤、魚塘與農田上啟動建設總佔地1200畝、規劃29個千噸級泊位的黃碼港。
“我們要的不只是‘港口園區化、園區產業化’,更要產業綠、生態美。”清江浦區黃碼港產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黃碼鎮鎮長周青龍介紹,目前,園區基建與港口建設累計投入近30億元,路網、水、氣、電、熱及污水處理設施一應俱全,“真金白銀的投入,就是淮安做好這桌‘好飯’的決心。”
這裡落地的第一個大項目來自益海嘉裡。5年前,與金龍魚A股上市同步,益海嘉裡淮安食品產業園簽約,總投資50億元,覆蓋米面油加工、中央廚房及食品供應鏈全環節。
2022年春節后,益海嘉裡(淮安)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超從上海趕來赴任時,眼前雖還是一片待開發的土地,心裡卻不含糊:“淮安是魚米之鄉,緊鄰優質稻米產區,出米率和口感俱佳﹔大運河黃金水道還能降低物流成本,競爭力是天生的。”
正如清江浦區委常委、黃碼港產業園管委會主任王榮生所說,“淮安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以及華東地區生豬產業強市,糧食、畜禽、水產三大產業產值均過百億元,能為食品工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原料。”
益海嘉裡淮安生產車間的輸送帶。吳驪珠攝
從“一粒米”到“一桌菜”
走進益海嘉裡淮安項目生產車間,原糧經碾磨脫殼、精細拋光、高精度色選等工序,最終變成晶瑩的米粒。
一個細節藏著產業協同的密碼:原糧經由全封閉輸送帶直達糧倉,最大運力達300噸/小時。這些輸送帶不僅連接起生產廠房、港口泊位與陸運車輛,還無縫對接了蘇糧淮安糧食倉儲物流項目,一張高效協同的糧食物流網絡就此成型。
蘇糧項目正是這張網絡裡的“大糧倉”。
站在黃碼港碼頭望去,30座高39.5米、直徑25米的銀色淺圓倉格外顯眼,它們可儲存30萬噸糧食。“我們和益海嘉前后腳落戶,早已形成深度合作。”蘇糧淮安糧食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山韜說,“儲貿加一體化”減少了中間運輸環節,單物流成本就降了不少,雙方實現互利共贏。
打造“一桌好飯”,當地既看重大塊頭的“硬菜”項目,也積極接納適合“拼盤”的成長型企業。為此,園區專門打造了總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的綠色食品“園中園”,建設標准化加工車間、冷庫和檢測車間。陳忠介紹,“畝均投資強度不低於400萬元,‘園中園’既能避免企業自建重復設施,未來淘汰落后產能也有規范路徑,能最大限度減少糾紛。”
9月以來,源彬(淮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開啟“夜間模式”:28名工人分工協作,每晚處理約2噸淨菜,分揀超10噸干雜與肉果,確保次日清晨送抵當地80所學校。
這個食材分揀項目的順利引進,與益海嘉裡淮安項目同樣密不可分。“2023年底,經益海嘉裡推薦,我們來到黃碼港產業園實地考察。”項目負責人庄藝玲說,園區專業的配套服務和龍頭企業的協同潛力,最終讓他們下定決心落戶。
“好口碑就是獨家秘方。”黃碼港產業園投資招商部負責人陳忠說,對每個簽約項目,園區都會成立專班,從施工協調、手續辦理到配套設施建設,全程跟進服務。眼下,園區還推行“基地+基金”“以商引商”,借助食博會、淮商大會等平台,圍繞食品加工、糧食儲運延鏈補鏈,努力實現從“一粒米”到“一杯飲”“一桌菜”的產業延伸。
“我們力爭5年內,讓食品加工與糧食儲運產業在黃碼港集聚成勢,實現年產值超百億元。”王榮生說,這不僅是產業發展的目標,也意在重現清江浦“天下糧倉”的盛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