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濱海冷能“熱”

中海油鹽城綠能港冷能交換大廳內靠冷能運轉的冰淇淋機。人民網 劉益佳攝
奶漿倒入后,超低溫制冷系統使其瞬間凝為冰晶﹔攪拌器發力,一款口感細膩的冰淇淋很快制作完成。
江蘇鹽城濱海縣,中海油鹽城綠能港(下稱“綠能港”)冷能交換大廳內,擺放著一台靠LNG(液化天然氣)冷能運轉的冰淇淋機。它,只是綠能港冷能利用的“冰山一角”。
這座“冰山”有多大?截至去年6月,綠能港一期全部建成,包括4座22萬方LNG儲罐和6座27萬立方米LNG儲罐及配套設施,總罐容高達250萬方。
中海油鹽城綠能港的一座LNG儲罐。人民網 周夢嬌攝
“-162℃的LNG需要通過其他介質換熱升溫,才能轉化為氣態利用,冷能即在氣化過程中大量釋放。”綠能港工作人員說,每噸LNG氣化可釋放冷能約250千瓦時,一期項目每年可釋放冷能約10億千瓦時。
對冷能開發利用前,當地通過海水換熱,海水能因此降低5℃。“冷能入海不僅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也會因為局部海域溫度降低,造成海洋生態失衡。”濱海港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歡坦言。
陶灣海洋牧場的陸上養殖基地。人民網 劉益佳攝
怎麼辦?當地人想到了冷能養魚。走進陶灣海洋牧場的陸上養殖基地,養殖池裡就是借助冷能降溫到16℃的海水。“這批三文魚兩年就能長成10斤左右的成魚,預計明年上市時可以賣到100元/斤。”養殖基地技術員王晨浩說,如果不用冷能,他們這樣的規模每天至少需要1600度電,光一天的電費就要800元。
這個養殖基地目前隻有10畝,即便計劃中的150畝擴建完成,依然遠遠無法消納綠能港產生的大量冷能。
裝配冷能交換裝置的巨型儲藏罐。人民網 劉益佳攝
為了充分開挖冷能利用潛力,當地投資5億元建成了濱海港LNG冷能交換中心。視線轉向冷能交換大廳外,一個裝配冷能交換裝置的巨型儲藏罐與2.6公裡長的兩層管廊相連,一端連通綠能港LNG儲罐,另一端則將LNG氣化釋放的冷能輸送至各下游產業,這也是冷能交換的關鍵所在。
經此分流后,-155℃以下的超低溫段用於液化空氣分離,制取工業氣體﹔-40℃左右的中低溫段可以供給冷鏈物流與果蔬凍干食品企業﹔-20℃的冷能可被用於發展冰雪旅游。目前,管廊下游已吸引來凍干食品廠、海洋智算中心、冰雪樂園等在建項目。這種逐級取冷的模式,將昔日排海的冷能高效轉化為工業原料與清潔能源。
實際上,在LNG氣化后,對冷能的挖掘還有空間。原來,“去冷能”的天然氣被輸送回儲能罐時,氣體溫度仍有-57℃。為此,回溫裝置以水為媒介進一步吸收剩余冷能,這些降到5—7℃的冷水還可以輸送到海洋智算中心用於設備降溫。
“這樣一來,冷能交換中心能夠有效挖掘深冷、中冷、淺冷資源,豐富冷能綜合利用場景。”濱海港冷能交換中心招商服務部負責人梁笑敏說,去年以來,陸續又有不少企業來參觀考察。
未來已來,依托我國這座規模最大的LNG儲備基地,這片海濱之地正因冷能而越發“火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