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中國·江蘇印記
抗戰遺址尋訪︱從敵后戰場到“詩和遠方”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聯合人民網江蘇頻道,開展“紅色中國·江蘇印記”革命舊址尋訪系列活動。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今年的尋訪活動主題聚焦“追尋抗戰足跡 凝聚奮進力量”。人民網將陸續走進江蘇省19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此次走進鎮江句容市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常州溧陽市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和蘇州常熟市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
94年前,“九一八”事變爆發,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也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從東進北上到重建軍部,江蘇是新四軍華中敵后抗戰的主戰場。如今,除了蘇北鹽城的新四軍紀念館,蘇南的青山綠水間也有三處和新四軍密切相關的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鎮江句容市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常州溧陽市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和蘇州常熟市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
歷史的書頁翻到21世紀的今天,當年敵后抗戰的“中樞”“心臟”“大后方”,經過新時代精細化保護與創造性轉化,已發展成為紅色旅游的目的地,吸引著八方游客來此感懷抗戰足跡,感受“詩和遠方”。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人民網 范堯攝
昔日根據地主打紅和綠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坐落在5A級的茅山風景區內,在主館之外,該館還擁有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新四軍韋崗伏擊戰遺址等7個省、市、縣級文保單位。
“茅山是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且是其中唯一由新四軍開辟創建的。”館長孫志軍介紹,1938年,陳毅、粟裕等率領新四軍東進蘇南,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長期戰斗在敵人的心臟地區,發揮了尖刀作用。為了紀念在此犧牲的七千英烈,鎮江市1995年發起修建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此碑2011年明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入列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沿著300多級台階拾級而上,兩側樹木蔥蘢,環境清幽,紀念碑便挺立在望母山之巔,碑銘金字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
據了解,2023年7月,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啟動紀念碑修繕及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去年5月完成后重新開放。副館長周再興介紹,施工過程中對碑體進行了全面勘察修復,為碑銘重新貼金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施工方對剝落的金箔用蒸餾水反復清洗后涂刷特制底漆,再進行重新貼金。
2017年以來,該館先后修復了新四軍修械所、新四軍后方醫院、磨盤山新四軍水壩等多處抗戰遺址。這些分布在山林的紅色遺跡,不僅構成了立體的抗戰記憶,也串起了完整的旅游路線。當地依托獨特的歷史和自然資源,開發系列文創產品、發展中藥材產業,形成了“紅色+綠色”產業融合業態。
“我們堅持實地原址保護與生態環境相融合、史料証實與歷史風貌相協調,以最小干預客觀反映斗爭歷史為根本,實現文物保護利用、農村生態建設、文旅產業發展相融合。”孫志軍說,紀念館目前年均接待參觀者近110萬人次。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司令部舊址。人民網 王丹丹攝
“紅色水西”迎鄉村蝶變
從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向南40多公裡,不到1個小時車程,即可到達溧陽市竹簀鎮水西村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館長張燕說,這兩座紀念館從新四軍史發展脈絡上可謂一脈相連。其一,它們在地理上都屬於茅山山脈,水西村地處茅山余脈瓦屋山南麓的丘陵山區﹔其二,1939年,陳毅、粟裕在水西村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為新四軍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和領導機關。
如今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內,李氏宗祠的飛檐翹角間仍透著明代建筑的古朴。“快!看一下最新的消息!我們趕快把分析報告送給首長。”走進房間,不時響起的電報聲和模擬的人物對話,瞬間將參觀者的思緒拉回到那段抗戰歲月。
據了解,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由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司令部舊址(李氏宗祠)、司令部副官處舊址等5處舊址點組成,該建筑群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啟動舊址復原工程,主要復原了水西村內的4處舊址。2019年,在司令部舊址復原提升展陳中,紀念館通過電子畫框、多媒體投影、沙畫等形式,將單一靜態的展示升級為沉浸式的綜合體驗,讓參觀者身臨其境。
“復原前先對房屋進行防虫、防潮、防漏水處理,再進行油漆養護、牆體粉刷,依據史料記載和新四軍老戰士口述,復原了陳毅、粟裕在這裡作戰、生活的場景。”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行政部副主任劉亞平介紹,司令部舊址復原陳展項目獲評“江蘇省‘十三五’期間紅色遺產維修保護與展示利用優秀工程”。
“在國家、省級文物專項資金支持下,我們陸續整理周邊紅色遺址,搭建起完整的敘事架構,再通過創新展陳方式,運用多媒體演繹經典傳奇、講述紅色故事。”張燕說。
文物活化的力量也在重塑著鄉村。隨著水西村5處國家級舊址的對外開放,當地對村庄環境進行全面提檔升級,並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群為基礎,打造“溧陽1號公路”北山片紅色自駕游線路。2024年,紀念館接待游客126萬人,接待研學團隊超2萬人次。
游客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參觀。人民網 王丹丹攝
數字化重構蘆蕩火種紅色記憶
秋分時節,常熟陽澄湖畔的沙家浜風景區內,蘆葦搖曳,景色宜人,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坐落在景區瞻仰廣場北側。
這裡同樣是新四軍當年戰斗過的地方。1939年5月,時任新四軍六團團長葉飛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的名義率軍東進。同年10月,“江抗”部隊奉命西移,在此留下36名傷病員,“蘆蕩火種”受到沙家浜鄉親的舍命相護。此后,以康復的傷病員為骨干組成“新江抗”部隊,到1941年3月發展為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
“以前只是在戲劇裡聽過沙家浜蘆蕩火種的故事,來到這裡才知道,軍民同心智斗日偽的抗戰傳奇曾經真實地發生過。”上海市民張帆和父母一起參訪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激起兩代人對這段歷史的共鳴。
據了解,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始建於1971年,2001年遷建到沙家浜景區,2006年擴建新館。眼下,數字化建設正在重構這一段紅色記憶。
自2023年6月以來,該館搭建紅色基因庫項目,對館藏重點文物進行數字化採集、建模展示、語音講解等,游客可線下線上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共用、成果共享。在此期間,當地通過“紀念館+風景區”一體化聯動開發、創新運營,修復改造紅色點位,以歷史為藍本,運用數字人、AR等技術創新推出紅色幻影劇《追夢沙家浜》,打造XR沙家浜沉浸之旅。紅色沙家浜沉浸式演藝項目獲評2025年江蘇省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優秀案例。
“讓沙家浜紅色文化從記憶走向共鳴,需要構建兼具歷史厚度與體驗深度的紅色旅游體系。”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邱蘋看來,紅色文化與文旅發展共生共榮,應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沙家浜風景區共接待游客80.8萬人次,實現營收2653萬元。
面向未來,江蘇省牽頭推動蘇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規劃編制。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規劃師劉卉說,他們在受托開展項目編制過程中,以蘇南抗日根據地創建、鞏固到發展的歷史脈絡為依據,統籌片區革命文物資源以及周邊文化、自然資源,構建了“兩核、兩軸、多片”的總體空間格局,“兩核”之中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和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同屬“茅山抗日根據地保護傳承核心”,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屬於“東路抗日根據地保護傳承核心”。
對抗戰紀念設施、遺址進行更為系統地保護利用,既是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也是對抗戰精神永續傳承的使命擔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