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南京盤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老廠房“長”出新業態

南京市盤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老廠房“長”出新業態
本報記者 王偉健《人民日報》(2025年9月17日第18版)
實驗室裡,科研人員專注攻關,各種“硬科技”令人目不暇接﹔辦公樓內,“上下樓”即是“上下游”,產業協同聯動暢通無阻……走進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百家湖硅巷的中材國際大廈產業園區,一幅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動圖景躍然眼前。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處老舊工業廠房,主要從事附加值較低的水泥裝備生產加工。整個廠區佔地達50畝,可年產值不足2000萬元,不僅產值低,還影響城市發展,是典型的低效用地。
《人民日報》2025年9月17日18版 版面截圖
在離南京南站隻有幾分鐘車程、寸土寸金的百家湖硅巷,這並非孤例。江寧開發區國土規劃建設局副局長趙紅俊介紹,硅巷所在的百家湖片區佔地面積約2.3平方公裡,曾是江寧開發區先行開發建設的啟動區,但隨著近30年的城市化進程、產業迭代,一度成為低效用地的集中地。
如何把這些存量低效用地盤活?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江寧分局城市更新科科長王平說,從2016年起,江寧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統一規劃、市場主導”為指導方針,強化規劃引領,繪出改造提升“一張圖”,並推出空間統籌、審批提效等一系列“政策包”,吸引市場力量參與進來,對百家湖這類城市功能區域,以及祿口街道這種工業片區進行整體轉型升級。
中材國際大廈產業園區負責人龐之棟說,在政府規劃的引導下,2019年,公司開始“工轉研”的轉型之路,拆除舊廠房,搬走老產線,並先后投入5億多元,在原址建起了4幢高標准的研發樓。短短幾年時間,曾經破舊的老廠區上就崛起了一座創新園區,就連知名外企也慕名而來,在這裡建了一個擁有約500名員工的研發中心。
老廠房逐漸退場,新業態不斷“長出來”。如今,在百家湖硅巷,聚集了中汽創智、疊拓信息技術、國昌中心等一批總部及功能性機構和同方知網、中安智能等與數字經濟、信息服務相關的企業2000余家,當地正推動南京南站與硅巷融合發展。江寧區街道中小工業集中區轉型發展案例,入選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度“畝均論英雄”改革典型。
“變化最大的受益者是這裡的老百姓。”家住附近的居民劉金萍說,百家湖硅巷不僅產業在轉型升級,周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轉變。“過去,這一帶除了工廠,配套很少,馬路上大貨車來來往往,廠房裡機器聲轟轟隆隆。”
如今,行走在百家湖硅巷街頭,儼然身處一個現代化的街區。“你看,這裡不僅有智慧的公交車、會發光的斑馬線,還有各種休閑娛樂設施,既有著市中心一樣的繁華,也有著新城區的便利。”茶余飯后,劉金萍喜歡在附近走一走,喝杯咖啡,聽聽音樂,感覺日子越過越愜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