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江蘇

讓“最強大腦”賦能“強富美高”

人民網“行進中國”江蘇調研採訪團
2025年09月17日09:3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靈巧手到底有多靈巧?把一顆雞蛋遞過去,多一分力可能夾碎,少一分力就會滑落,靈巧手拇指與食指配合,就能穩穩拿捏。

這是新近2025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上的一幕。大會發布了高校院所4100多項科技成果和企業3600多項技術需求,並組織4000多家企業與專家教授、技術經理人等洽談。聚力撮合產創兩端的背后,是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雄心澎湃。

2025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上,靈巧手穩穩夾住一顆雞蛋。人民網 范堯攝

2025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上,靈巧手穩穩夾住一顆雞蛋。人民網 范堯攝

作為科教資源大省,如何破解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加快創新資源向產業優勢轉化,是江蘇“十四五”以來重點突破的命題。從加力選派科技副總、科技鎮長團到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地上馬,一系列高維布局和精細舉措,助力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

促教授跨界,5年選聘9000余名科技副總

望面色、觀舌苔、把脈搏……5分鐘后,一份健康評估報告新鮮出爐,上面列有47個項目,健康狀況總覽處寫著“氣虛痰濕、風寒束表”。

完成此番望聞問切的不是一位老中醫,而是一台AI中醫四診儀。這台儀器由位於無錫高新區的江蘇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科西北星”)研發,公司總經理王蒙告訴記者:“我們新任的科技副總朱會娟著實助了一臂之力!”

江蘇省科技副總朱會娟參與研發的AI中醫四診儀。人民網 劉益佳攝

江蘇省科技副總朱會娟參與研發的AI中醫四診儀。人民網 劉益佳攝

1個月前,江蘇大學副教授朱會娟剛剛入選2025年江蘇省科技副總。這份跨界到企業挂職的機緣,與她一年來參與研發AI中醫四診儀密不可分。

中科西北星由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孵化而來,運用物聯網技術採集人體數據不在話下,去年初在形成小器件原型機后對如何形成靠譜的評估報告犯了愁。彼時,朱會娟團隊正在潛心開發AI中醫大模型,亟需落地驗証,雙方一拍即合。

此后,朱會娟團隊基於大量醫療健康數據進行清洗和標准化處理,開發出一套智能問診系統,給儀器裝上了AI大腦。有了這段經歷,省裡有政策,學校支持干,朱會娟順理成章申報成為科技副總。

選聘科技副總,是江蘇2013年在全國首創的柔性引才機制。去年8月,《江蘇省科技副總選派工作實施辦法》出台,明確科技副總屬省級科技人才,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職務、評聘職稱,並要求派出單位支持推動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應用。

朱會娟說,兩年聘期內,她將依托校企雙方擁有的科研平台,盡自己所能為企業賦能。她挂職的無錫高新區近年引進科技副總114人,涉及37所高校、106家企業,年均新增產學研項目逾百項。“我們還在計劃推進企業與結對高校互派100名科技副總、100名產業教授的‘雙百工程’,讓產學研項目由點串線延展成面。”該區科工局副局長王澄說。

“一名科技副總就像是一粒創新種子,種在產業土壤裡生發成長,讓江蘇科創雨林愈加豐茂。”江蘇省科技廳區域創新與成果轉化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江蘇先后分13批次從全國545家高校院所選聘了14201名科技人才到企業兼任科技副總,其中“十四五”期間選聘9426名,累計實施合作項目8000多項,解決企業技術難題5萬多個,培訓企業員工超10萬人次。

為產業賦能,科技鎮長團貫通政產學研

走進江蘇鵬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鵬飛集團”)的車間,十幾厘米厚的不鏽鋼板推入卷板機輥筒,逐漸變成一個直徑約5米的圓筒,工人化身“鋼鐵裁縫”,操作智能焊接設備精准走位。

生產這種大型設備需要力量與精度的配合,從板變筒,關鍵在焊接。這家位於南通海安市的回轉窯龍頭企業,在研發低階煤熱解回轉窯新產品時遇到技術障礙,難點在於改用不鏽鋼筒體后如何確保焊接的強度。

鵬飛集團技術改進后的回轉窯焊接場景。受訪者供圖

鵬飛集團技術改進后的回轉窯焊接場景。受訪者供圖

“多虧了科技鎮長團牽線搭橋,為我們從太原引薦了一位曾參與航天發射塔架焊接的技術專家!”該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李剛說,解決一個技術難題,往往就意味著一次產業突破,如今低階煤熱解回轉窯產品年銷售額約在2.8億元。

科技鎮長團何來如此神通?原來,為破解基層吸引高端人才難、對接科技成果難問題,江蘇早在2008年試點以高校人才為主體組建科技鎮長團派駐蘇州常熟市,2012年推廣至全省。2023年,江蘇瞄准區域產業強鏈所需,打破區域組團慣例,改為“產業組團”。

海安市第十七批科技鎮長團團長由江蘇省工信廳投資與技術改造處副處長施金華擔任:“契合海安的高端裝備產業優勢,我們是高端裝備團,2人來自政府部門,8人來自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高校的機械自動化、材料等相關專業。”

“企業遇到的痛點,就是我們的課題。”施金華介紹,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加快推進智改數轉網聯進程成為海安科技鎮長團的抓手之一。去年,該團幫助海安在省智能工廠建設上實現零的突破,3家企業獲評2024年省級智能工廠,12家企業今年獲評江蘇省先進級智能工廠。

科技鎮長團背后是資源,每一名高校成員都聯系著一門學科、一所學校甚至一連串高校院所。“十四五”以來,江蘇科技鎮長團共選派460個團組、3909人次,累計幫助企業申報省級以上科研項目7981項,爭取各類項目資金60多億元,促成簽訂產學研合同9642份、總金額28億元,一大批創新成果走出象牙塔、邁向大市場。

讓要素流動,大平台營造更優創新生態

最近半年,徐桐為凱樂生物(南京)有限公司(下稱“凱樂生物”)的生產研發“跑”成了三件事:兩次人才對接,一次融資支持。

去年9月,教育部與江蘇省簽署部省共建戰略合作協議,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地江蘇。該中心以南京、蘇州為核心承載區設立四個分中心,南京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落地建設了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徐桐即為該分中心首批技術經理人,他稱自己為“科技紅娘”。

凱樂生物是一家去年才成立的科創公司。今年初,徐桐走訪時了解到企業正在開展流式細胞儀系列產品的研發,期待產學研合作。馬不停蹄,徐桐在4月、5月接連協助對接了東南大學和武漢大學兩位深耕相關領域的教授。

此間,凱樂生物流式細胞分析儀進入市場驗証階段,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協同金融機構為其定制“研產貫通貸”產品,兩周內完成了600萬元審批放款。眼下,流式細胞分析儀即將具備上市條件,東大教授正在參與流式細胞分選儀研發,武大教授則可望加入下一代技術產品的攻關。

技術經理人徐桐在凱樂生物了解產品研發進展情況。人民網 余樂攝

技術經理人徐桐(左)在凱樂生物了解產品研發進展情況。人民網 余樂攝

“針對高校成果不好轉、不能轉、不會轉等痛點,我們重在系統營造‘成果轉化+人才培養’雙輪驅動的創新生態,形成從概念驗証到產業轉化的全周期支撐。”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常務副主任闞蘇立說,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自去年底運行以來已落地47個項目,遴選科技成果1441個。

立足江蘇,勇挑大梁,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致力於將“全國首個”建成“全國最好”。江蘇省高校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俞宙介紹,一年來,江蘇各級政府為此出台25項政策、建成28個公共轉化服務平台,對接全國高校成果4880項,落地轉化174項。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劃之年。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未來五年,要敏銳把握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等帶來的發展機遇,致力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生態,讓企業家和科學家雙向奔赴,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趙強、汪崢嶸、吳紀攀、李闊、趙登岩、王繼亮、周夢嬌、鞠峰、張瀚天、范堯、余樂、劉益佳)

點擊進入專題

點擊進入專題

【行進中國·高質量發展看地方系列報道】

遼寧篇 安徽篇 湖北篇 山東篇 廣東篇 江西篇 浙江篇 吉林篇 山西篇 重慶篇 河南篇 陝西篇 湖南篇 上海篇 廣西篇 北京篇 海南篇 寧夏篇 青海篇 河北篇 雲南篇 內蒙古篇 福建篇 貴州篇 新疆篇 黑龍江篇 天津篇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