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南京5小區推行物管“信托制”改革后面貌一新

2025年09月05日06:45 |
小字號

原題:南京5小區推行物管“信托制”改革后面貌一新——

陽光物業,一把鑰匙開兩把鎖

在許多城市小區尤其是老小區,物業管理矛盾多發,物業費收繳率不高,物管雙方經常擰成“死結”,問題出在雙方法律關系不清和物業費使用不明。在既有物管“包干制”模式下,業主繳費卻無從知曉錢款用於何處,物企本是小區聘的“管家”,如今儼然成了“主人”。物業公司也抱怨物業費多年不漲,管理要求卻越來越高。

4月25日,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啟動全市首個“陽光信托”物業改革試點,明瓦廊、侯家橋、中興新村等5小區建立“居民共管賬戶”,將物業費使用、公共事務決策交由居民決定,所有收支預算“陽光操作”,物管方按居民要求提供“點單服務”, 運行4個月以來,業主和物管方有事一起商量,資金使用透明,雙方建立互信,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引入“信托制”物管改革后的明瓦廊小區。 趙亞玲 攝

引入“信托制”物管改革后的明瓦廊小區。 趙亞玲 攝

從“燴菜”到“點菜”,

物業管理按需服務

8月30日晚6點多,家住新街口明瓦廊小區的劉全花給花草澆水時,見到正在巡場的寶石花物業朝天宮片區負責人穆春偉,親切招呼道:“小穆來啦!”“阿姨,最近小區怎麼樣啊?”“和諧滴很哦,改變看得見!什麼時候再交物業費?我馬上拿出來!” 劉全花爽快地說。

穆春偉是明瓦廊小區物業管家,每天巡查環境衛生、安全管理,處理投訴工單,居民見到他,總招呼他“來家吃飯”。明瓦廊小區建於20世紀80年代,3棟樓、156戶,為節省人工,提高物管“飽和度”,寶石花物業未設駐點機構,而是納入小區所在的朝天宮街道俞家巷片區統一管理,該片區建筑面積14.6萬平方米,配備物管人員13人,明瓦廊小區建筑面積7700平方米,折算下來,分得0.1個管家、0.2個保安、0.2個保潔、0.15個維修工——加起來不足1個完整用工,剛好對應明瓦廊小區採用“信托制”后全年物業費預算5.2萬元,物業公司提10%服務費,其余全用在小區裡。

“物業不駐點,照樣把小區收拾清爽。”對於小區變化,業主王國秋老人觀察得很仔細。明瓦廊小區過去沒有物業管理,巷子外是美食街,人員流動大,小區內垃圾亂扔、共享單車亂停、樓道內貼滿小廣告。寶石花物業接管后, “院子寬了、路燈亮了、沒異味了,管家、保安、保潔員都是‘多面手’‘綜合工’,每天來個幾趟,就把院子、樓棟全搞好了。”

小區環境變好,明瓦廊小區居民物業費收繳率從百分之十幾漲到53%,穆春偉有信心年底可達80%。“原先不繳費,欠的是物業公司的錢。現在不繳費,欠的是大家的錢。”王國秋一語道破其中奧妙,採用“信托制”后,物管會根據服務質量付錢給物業公司,不繳費既對不起物管員工,也對不起繳費的街坊鄰居。

位於朝天宮西街的中興新村建於90年代,231戶、1.9萬平方米,一直有物業管理,由於小區面積小、物業費低,管家換了好幾批。“換過三四批物業,最長也沒干幾年。”業主、小區議事會成員蔡煜回憶,2021年小區請來正榮物業,大家商議把物業費漲到0.9元/平方米,“與其低價找不靠譜的,不如合理提價換個長久干下去的。”

小區運營4年,物業還是抱怨“不賺錢”,而業主覺得物業費不低了。為彌合分歧、建立互信,中興新村也進行“信托制”改革,雙方都亮出“家底”:小區物業費每年約20萬元,公共收益5萬元﹔物業5名物管人員工資20萬元左右,加上小區運維、物業提成,還是不夠。經過協商,物業減掉1人,團隊執行12小時工作制,小區把停車費從7元/天漲到10元/天,把賬理平了。

如今,中興新村業主打開“鄰立信”小程序,可以查看每一筆收支,物業費繳納、停車費去向、公用水電費支出等一目了然。樓道一周一拖,外場每天一掃,煙頭紙屑都看不到,路面清掃報修后,物業處理反饋和照片實時更新。“以前像‘燴菜’,物業服務什麼,大家也沒留意﹔現在是‘點菜’, 服務條目清清楚楚。”蔡煜說。

明瓦廊小區保潔員在清洗垃圾桶。 趙亞玲 攝

明瓦廊小區保潔員在清洗垃圾桶。 趙亞玲 攝

採用自管模式,

尤其需要“陽光監督”

信托制不僅督導物企服務,還監督業委會、物管會運管。在朝天宮街道5個試點小區中,2個採取自管模式,未聘請物業公司,由物管會聘請保安、保潔、維修工等,在物業管理中屬於“其他管理人”范疇,同樣接受業主監督。

“這是小區新換的監控,投資1萬多,從方案公示到付款結賬,每一步都在小程序上寫得清清楚楚!”侯家橋小區物管會主任蘆玲俐介紹,小區是建於1997年的回遷老小區,5棟7層住宅樓,334戶居民在此生活20多年,彼此都很熟悉,一直採用自管模式,“親兄弟也要明算賬,這次加入信托制改革,就是圖個公開透明、明明白白。”

侯家橋小區收支預算中,公共收益包括48個車位、1間門面房出租,以及豐巢櫃租金等,共16.1萬元。開支中,物管會聘請小區退休業主,保潔阿姨也住小區,管委會成員晚上巡邏,3名保安24小時輪班,月薪2200元﹔保潔崗位月薪1400元﹔2名管委會成員每晚巡邏,每月400元補貼,加在一起支出13.44萬元。收支相抵,還剩2.66萬元,和大家商量后,每家發200元——業主沒交物業費,用公共收益就把小區管好了,每家還有分紅。

這一筆筆進項、一項項開支,都列在“鄰立信”小程序裡。原由管委會個人賬戶管理的資金,改為物管會與社區各持一盾的“雙優盾”監管。“以前總有人問錢花哪兒了,現在大家可以看到明細,顧慮少了,支持多了。小區雖老,大家都踏實、舒心,這就是好生活!”蘆玲俐說。

“陽光自管”管出了社區自治、帶來了鄰裡和諧。升州路上“城市之星”是棟11層小高層,連續3家物業公司“撂挑子”,長期處於失管狀態,兩部電梯經常出故障,水電費欠了1萬多元,3樓一家樓道側牆漏水沒人修,業主隻得用管子接到側牆外排水,長流水好多年也沒人管。沒有物企願接手這個“爛攤子”,5名業主代表走上自管之路,眾籌物業費,自聘保潔、保安,完成公區維修和電梯更換……住宅樓面貌煥然一新。

“住宅樓‘活’過來了,靠的是業主的信任、大家的力量,但賬目要捋清楚。”物管會成員周恆說,物管會代表業主決策,少了物企這個“第三方”,更要公開透明,讓大家監督。通過信托制改革,物管會錢賬分開,5個人分工明確,收錢的不管賬,管賬的不收錢,跑腿的有酬勞。物業費0.8元/平方米,加上水泵房出租、換電櫃充電,各項收入7萬元,除去電費、保安保潔費等,還余2萬多元,5名物管成員每人分4000元,算是為大家辦事的“跑腿費”,對此大家都很理解。物業費收繳率100%,有一戶空置戶交齊了4年的物業費。

理順法律關系,

重建互信基礎

“物業‘信托制’,其實是‘酬金制’的一種,即由業主眾籌物業費,設為小區共有基金,以信托方式授權給物業公司或物業管理人並支付酬金。” 江蘇省大樹社區治理創新研究院副理事長王興宏介紹,信托制扭轉了物管雙方的債權關系,改變了物業管理的商業邏輯,不僅解決“錢從哪裡來、怎麼花”的表層問題,更通過法律框架重構物業管理的信任基礎,讓居民從“被動繳費”變為“主動參與”,讓物業從“經營主體”變為“服務受托人”。

深圳、海口和我省的無錫、常州等地,都在推行物管“陽光信托”,提法有信托制、忠信制、信酬制等,都是“酬金制”的一種。王興宏說,南京不是我省首個推行“酬金制”的城市,卻是試點小區種類最全、遇到難題最多的——首批5個試點小區涵蓋老舊封閉小區、零散片區和商品房,既有物管小區,又有失管小區、自管小區,堪稱老舊小區物管的“微型實驗室”。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花多少錢、享多少服務。” 江蘇寶石花物業副總經理吳順龍說,信托制就像大家一起湊錢吃飯,量入為出、以收定支,根據“家庭條件”確定物管總盤子。2022年,寶石花物業以“大業(生活)服務聯盟”接管朝天宮街道43個老舊小區、零散片區物管,物業費收繳率不高,每年都虧損,便以明瓦廊小區為試點,推行信托制度改革。該小區7700平方米、0.5元/平方米的物業費,納入片區管理,攤銷了人工成本。侯家橋、城市之星推行“陽光自管”,連聘物業的錢都省了。

“從前對立,現在合作﹔從前猜疑,現在信任﹔從前互相推諉,現在共同解決問題。”總結物管信托制前后變化,朝天宮街道物業科科長張思遠認為,陽光物業不僅是一場管理變革,還是一次治理創新,業主和物企、物管會建立互信,一把鑰匙開了兩把鎖。明瓦廊、中興新村業主通過“小程序”感受到,物業公司也不容易,要是大家都不交物業費,小區會重回臟亂差。為此中興新村打算把物業費從0.9元/平方米漲到1.3元/平方米,再增加1名物管員,讓小區環境更優化。

既然“酬金制”這麼好,是不是都應把“包干制”改過來?“那還不至於,但小區屢換物企都不見效時,可以改弦更張,從長遠看,酬金制是改革方向。”王興宏說,包干制在物業前期、小區入住率還很低時,是有積極作用的,但越到后面,弊端日顯。即便是包干制,省和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都要求定期公示收支明細,“不獨老小區,成熟小區也需要‘陽光’。”

採取酬金制,物業企業通過服務質量獲取合理報酬(成本費用支出合計的10%—15%),而非從物業費中“摳利潤”,會不會影響其降本增效的積極性?王興宏認為,物業服務是關系千家萬戶的民生行業,酬金比例不能高。但物企手握“業主資源”,可通過開拓物業衍生服務,如物業+養老、物業+外擺、物業+小區更新等,既方便居民,又獲得增值收益,一舉兩得。(劉霞 顧巍鐘 實習生 何千晨 姜威)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