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背后的校園力量

一遍遍摔在草地上,大腿外側破皮﹔傷口結痂后,第二天訓練時又被磨破。“李世恩從來不叫苦,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球褲上的血跡,才讓他把側步練習先放一放。”江蘇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足球隊總教練李海龍說,“蘇超”淮安隊19歲的門將李世恩曾在這裡就讀小學,也打下了足球成才之路的根基。
包括李世恩在內,淮安隊共有11名隊員出自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無獨有偶,鹽城隊17歲門將嚴子航在賽場上表現搶眼,他就讀的東台市三倉中學為鹽城隊輸送了18名學生球員。還有南京隊的大名單裡,16位球員曾是雨花台中學的“足球小將”......
“蘇超”如火如荼,也讓江蘇校園足球力量被更多人看見。據了解,本屆“蘇超”共有516名球員參賽,其中在讀學生217人,教職工58人,合計佔比過半。
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05-06組足球隊的合影,包括李世恩(第三排左四)在內多人入選“蘇超”淮安隊。人民網 鞠峰攝
小學啟蒙激發熱愛
走進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校園裡的足球元素隨處可見——足球雕像、校隊球員海報,就連路燈都做成了足球的樣子。
“這是李世恩,這是楊銘濤,吳雨成在這兒……這些孩子都在踢‘蘇超’!”該校足球專用教練室的牆上貼滿了海報、照片等,一邊是C羅、武磊等球星,另一邊是歷屆校隊的合影,李海龍指著合影介紹。
自2014年起,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就堅持“每周一節足球課”,教練員、體育老師們還共同編寫了足球校本教材。除了建設本校的足球梯隊,學校還以“市隊校辦”模式網羅淮安全市最優秀的足球苗子。
“我們會選拔體測成績優秀的孩子,還會專門進行繩梯等考核,測試他們的身體協調性。”李海龍說。
李世恩就因素質過人和訓練刻苦被教練看重,在這裡度過了6年的學習和訓練時光。小學畢業時,他靠著足球實力進入蘇寧青訓梯隊,之后轉入江陰一中。5月18日,“蘇超”第二輪淮安隊主場對陣鎮江隊當天,李世恩賽前查到自己單招被成都體育學院錄取。
校長張勇說,在“市隊校辦”模式下,淮安市體育局提供管理經費和專業引領,市教育局在生源和學生管理上也盡力支持,“淮安工業園區管委會也支持建設經費,讓我們成為全市中小學唯一擁有天然草坪的學校。”
暑期裡,這塊草坪球場上訓練依舊。6月26日下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擋不住校隊球員們奔跑的腳步。高年級的朱浩然守在球門前,全身濕透,卻聚精會神。
“這孩子愛打門將位置,也敢扑球,他現在的偶像是李世恩。你可能想不到,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朱浩然在練球的同時,學習成績在全年級一直名列前茅。”李海龍說。
“足球已經與我們的校園文化深度融合。”張勇說,學校通過足球和課堂傳遞給學生的理念是:“足球不僅是一項運動,還是一種精神,教會怎樣與人合作、在逆境中拼搏,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在朱浩然心中,足球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想一直踢下去”。
6月27日,“蘇超”南京隊球員李加俊(左二)回母校與校隊球員一起進行“搶圈”訓練。人民網 鞠峰攝
特長生的夢想延續
在南京,提起校園足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雨花台區,近十年來當地校園男足項目獲得全國亞軍1次、全國中學生運動會季軍1次,獲得省級冠軍9次、亞軍1次。其實力班底就在雨花台初級中學(下稱“雨初中”)和雨花台中學,前者2023年由雨花台中學初中部分立而來,兩校的足球底蘊一脈相承。
穿過一條馬路,雨初中足球隊的小伙伴就到了對面高中的綠茵場。“那是李加俊嗎?”“好像是!”幾名隊員認出了這位“蘇超”南京隊員。此刻,李加俊正在和高中校隊練習“搶圈”。足球在多人之間傳遞,圈中人拼命追球,幾輪下來,眾人滿身是汗。李加俊告訴記者,陪學弟們訓練,也有利於自己保持好的狀態。
“畢業的隊員們都樂於回來幫助教練組,這已經成了一種默契。”雨花台中學足球項目負責人吳偉說,李加俊在校隊時無論跑體能還是打對抗,從來不偷懶不抱怨,“他們16人能被‘蘇超’南京隊選上一點也不意外:校隊時就是主力,又一直在職業體系裡。”
作為曾經的足球特長生,李加俊中學6年邊訓練邊學習,2018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進入職業足壇。
“課堂上是學生,訓練時是隊員,必須兩不誤。”雨初中校園足球項目主教練孟峻說,他們學校致力於體教融合,確保足球生在提升競技能力的同時,學科文化素養也能與其他學生同步提升。
如何讓這些孩子“兩條腿走路”?雨初中副校長楊波介紹,足球特定類型招生后,學校配備了三套“導師班子”:教師團隊主抓學習,教練員團隊主管訓練,心理輔導師團隊關注孩子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態,確保他們在足球特色軌道上一路成長。
以足球帶動校園文化,提升集體凝聚力,雨初中每年舉辦“校長杯”足球聯賽,各班同學自建球隊,校隊成員當裁判、教練。“校園足球是用‘一隻球’撬動五育並舉的綜合育人工程,它的價值在於讓每一個孩子在綠茵場上完成體魄、品格、思維與情感的同步生長,也讓足球特長生的夢想得以延續。”楊波說。
不可否認,孩子們球技的精進與升學的壓力一路相伴。為了打通足球特長生的成長通道,雨初中為他們爭取了政策層面的支持,“校隊隊員們基本能整建制地升入雨花台中學,繼續在足球體系中訓練成長。”“蘇超”火了之后,楊波期待更多家長能認識到足球成才的道路將會越來越寬。
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足球隊暑期對抗訓練,一名小隊員起腳打門。人民網 鞠峰攝
足球也能“踢”出未來
“太燃了!”7月18日,第二十六屆“貝貝杯”青少年足球賽小組賽第二輪,江蘇張家港貝貝隊28號球員孫浩宇憑借精湛腳法三次洞穿對手大門,完成他的“帽子戲法”。“貝貝杯”1983年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在張家港發起,是國內舉辦最早、屆數最多、影響最廣的少兒足球賽事。
一邊是追風少年在球場的高光表現,另一邊也有無數家長的憂慮重重。足球隊員“12歲退役”現象,已是亟待破解的現實瓶頸。
雨花台初級中學安全辦公室副主任李禮說,“貝貝杯”辦了40多年,確實能看出小學階段有大批踢得很好的苗子,但到了初中,一些家長還是認為“足球的出路太窄”,害怕耽誤學習。
作為九年一貫制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的教練,李海龍對校園足球有著10年以上的觀察,“我們每屆校隊收20個隊員,小學畢業能堅持下去的大概十二三個,到初中畢業就隻有八九個了。”
要打破“升學即退役”的魔咒,系統完善包括升學在內的人才培養體系是題中之義。根據《體育強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在包括足球在內的“三大球”振興發展問題上,江蘇將建立健全校園、專業、職業、社會“四位一體”的青訓機制,對於青少年體育工作則明確了“暢通青少年運動員對口升學渠道”。
目前,南京市已擴展到14所高中招收男女足球特長生,每個區至少有一所優質高中,其中有南師附中、南京十三中這種文化和足球均衡的學校,也有雨花台中學這種老牌足球強校。為優化足球特長生的高中升學通道,南京市今年還計劃推出“5+2”和“3+4”項目,前者和南京商業學校聯合辦學,側重優秀校園足球師資培養,后者和南京體育學院銜接,側重精英運動員的培養。
對於校園足球發展,南京市校園足球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楊洲洲建議推進體教深度融合,轉變足球和文化課只能“二選一”的認知,家庭、學校、球隊需要形成共識、密切配合,例如在課程上靈活安排、給隊員提供碎片化補習等等。他認為,優秀的運動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受教育水平,“像教練所講國際足壇上出現的一些新戰術,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基礎就理解不了。”
一個好消息是,暑期裡至少已有10名“蘇超”球員拿到高校錄取通知書。因為一記堅定的眼神火遍全網的鹽城隊員龐智超,被武漢體育學院單招錄取。他的職業規劃是將來做一名出色的體育老師,幫助更多孩子實現足球夢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