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經濟”花開沭陽

裝箱、封上膠帶、貼上“誠信標簽”……平均每一秒鐘就有十幾件花木快遞從這裡發往全國。借助花木電商,這裡的“美麗經濟”——花木產業不斷做大,真正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
江蘇宿遷沭陽縣地處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四季分明、氣候宜人,60萬畝花木田連阡接陌,35萬從業者耕耘不輟,年銷售額達350億元,花木直播銷售額佔全國三分之一,是我國最大的花木主產區之一,被譽為“中國花谷”“花木之鄉”。
藝川盆景大棚內,工作人員正在修剪養護花木。人民網 王丹丹攝
三產融合:花木躍升雲端
處暑時節,沭陽藝川盆景的直播間內熱鬧非凡。主播端著半米高的進口盆景在鏡頭前展示,對面二十余名主播、數十台手機同步矩陣直播,喊價聲、敲槌聲此起彼伏。企業負責人周蒙蒙正實時監測后台數據。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城鎮化開始提速,工程苗木的需求量激增,同時互聯網興起,沭陽抓住了這一波紅利,由此“生長”出花木電商這一特色產業。不過,隨著新型城鎮化階段到來,工程用材需求降低,消費結構轉變,電商銷售模式加速迭代。
2018年,周蒙蒙抓住機遇返鄉創業,主攻高端進口盆景市場,靠矩陣直播、場景化銷售,去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不僅如此,他們還增加了花木養護修剪項目,從單一賣產品轉向為客戶提供花木上門管理、銷售等全流程服務。“單這一項,去年就為公司增收了數十萬元。” 周蒙蒙說。
近年來,沭陽縣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從“賣產品”轉向“賣場景”“賣服務”,推動花木產業轉型升級。
在耿圩鎮淮西村,萬畝花海之上,小飛機、動力傘、熱氣球不時掠過。去年8月,這裡建成了宿遷市首個低空經濟三產融合項目——花海航空飛行營地。
“多肉、蝴蝶蘭的規模種植優勢,加上靠近縣城的區位條件,為發展農文旅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耿圩鎮黨委書記袁廣建說,大規模花海種植不僅帶動了電商銷售和干花深加工,當地還瞄准低空經濟,開發飛行體驗、航空研學等項目,推動產業深度融合。
從田間種植到指尖電商,再到雲端美景,沭陽縣正持續放大三產融合效應。2024年,全縣共接待游客728.4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5.21億元。
江蘇地種花月季玫瑰園內,工作人員在快遞盒上粘貼“誠信標簽”。人民網 王丹丹攝
誠信筑基:品牌破局重生
新河鎮堰頭村江蘇地種花月季玫瑰園內,包裝好的快遞盒貼上了“誠信標簽”。“標簽上有‘花木電商監督電話’‘投訴二維碼’,別看標簽不大,作用可不小呢。”談及“誠信標簽”的作用,月季園負責人晏井虎頗為感慨。
堰頭村有20多年的月季種植史,建成月季花基地2000余畝,全村開辦月季網店360余家,200多人從事月季直播銷售。前幾年,部分經營者為牟利“貨不對版”“以次充好”,一度讓沭陽花木質量飽受質疑。
“我們這些誠信經營的商家也被‘誤傷’,網友看到發貨地來自沭陽,就立即退貨,嚴重影響了產業發展。”晏井虎回憶道。
為徹底扭轉不誠信經營局面,沭陽縣刀刃向內,2021年起,由縣委宣傳部牽頭,打出一套“組合拳”:制定誠信經營村規民約,創新推出“誠信標簽”,連續5年開展整治行動,實行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
截至目前,沭陽全縣已發放“誠信標簽”9億余張,處置問題線索375件,網民滿意度達98%以上。
隨著口碑回升,堰頭村月季種植開始向外拓展,目前沭陽縣及其周邊地區已建成1.5萬畝月季花基地,品種多達2000余種,成為全國最大的月季花種植基地之一。“沭陽月季”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
與此同時,沭陽縣還全力打造“中國花谷”區域公共品牌,目前核心區框架已初步形成,正加快建設花木產業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科創中心、融合展示中心四大中心,以及月季等十大花木生產基地,不斷提升沭陽花木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
斑斕生態農文旅科創園智能溫室裡的新品種蝴蝶蘭。人民網 王丹丹攝
科技賦能:產業煥新提質
30多年來,沭陽縣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勇於探索,不斷塑造“花木之鄉”品牌。今年以來,該縣緊扣“國大師、大品牌、大單品、大平台、大融合”要求,把科技與人才等作為破局的關鍵。
在斑斕生態農文旅科創園智能溫室裡,500萬株“組培苗”在恆溫環境中靜靜生長。科研總監吳柏宏介紹:“一棵蝴蝶蘭母瓶經3次切割增殖,可培育300株幼苗,成活率達95%。”
這家去年底投產的園區,建有3000平方米組培室、5萬平方米智能溫室,還配套花谷裡文化旅游區和教育培訓區,是現代農業與科技創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綜合性園區。
“我們與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共建沭陽花木產業研究院,為生產提供科技支撐。”企業負責人羅萬裡稱,園區蝴蝶蘭年產能約1000萬株。像這樣的孵化平台,沭陽縣已與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共建了十余個。
走進扎下鎮的盆景藝術工作室,46歲的盆景匠人方武正專注修剪一盆地柏。15畝的園子裡,3萬多盆盆景濃縮了自然之美。
“盆景是鮮活的藝術,有的作品甚至需要幾代人打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方武隨父輩學做盆景,在沭派盆景“魚網扣”的基礎上創新出“垂枝結頂”風格。如今,他已是一名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
今年,沭陽縣提出培養花木產業“國大師”,方武不僅積極申報正高級花木園藝類職稱,還興建了一個坐擁10畝的盆景教學培訓場地,為村民提供盆景養護、制作等技能培訓,帶動農戶增收。
“沭陽花木產業的生命力,源於永不停滯的轉型探索。”沭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徐愛軍說,沭陽花木已助推當地GDP連續四年跨過5個百億台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領跑蘇北。
這座縣城用三十余年証明:泥土地裡不僅能長出花卉,更能培育出融合一二三產的“美麗生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