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制造強省江蘇紀事

江陰“工改”子落棋活

趙登岩 周夢嬌 李欣陽
2025年08月29日11:50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制造業是江蘇的“看家本領”。十年前,《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提出:到2025年,建成國內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強省。2021年,《江蘇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出台﹔2023年,江蘇印發《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2024年,江蘇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省制造強省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遴選出22個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案例。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為揭示江蘇制造強省方法論,人民網聚焦一批代表性案例,推出《制造強省江蘇紀事》系列報道,本篇聚焦江陰“工改”。

法爾勝精細鋼繩工廠地塊活了!

過去,這個137畝的地塊上環保隱患突出,產出低質低效,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南轅北轍﹔短短兩年間,江蘇省江陰市通過協議收儲、引資開發、運營招商,一座臨港科技工業園在這裡嶄新亮相。

“設備剛進場,訂單就追著來了!”高樂思太陽能項目現場負責人黃偉在這座新園區的車間裡,忙著和工人師傅們安裝、調試生產線,“你看,這9米高的廠房簡直就是為我們量身定制的。”

讓工業鏽地重獲新生,轉機發生在2021年5月。

彼時,我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應勢啟動工業園區升級改造(下稱“工改”),明確“騰出發展空間,解決要素緊缺問題﹔提升畝均貢獻,提高經濟發展質效﹔推動轉型升級,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發力“改出一個新天地、再造一個新江陰”。

近五年來,江陰已累計騰退、提升各類建設用地4.02萬畝,整合打造產業園區30個,落地項目104個,逐步實現園區更新、項目向新和產業煥新,新舊發展動能加速轉換。期間,江陰規上工業產值增長44.2%,連跨兩個千億台階、突破7500億元,有力支撐當地GDP在去年突破5000億元大關。

“工改”前后的徐霞客印染創智園。徐霞客鎮供圖

徐霞客印染創智園地塊“工改”前后對比。江陰市徐霞客鎮供圖

園區更新,激活“沉睡土地”

走進徐霞客印染創智園,現代化高標准廠房鱗次櫛比。誰能想到,這裡原是一家停產多年、長滿雜草的化工廠。

記者見到江陰天香染整有限公司負責人沈文良時,他正在5000平方米車間裡教新工人使用智能甩干設備。“去年1月,我們騰退掉一路之隔的老廠區,3月搬遷到這裡,5月就實現重新投產。”沈文良說,公司經營了22年,此前4萬平方米鋼結構廠房年久失修,老設備一直“將就著用”,“這次趁著搬進新廠,淘汰了2017年前的全部產線設備,生產效率提高約15%。”

印染是紡織產業鏈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江陰,僅徐霞客鎮就散布著16家印染企業。“5家決定關停,其余11家全部入園,53畝地塊入住率100%。”天香染整目前還受托運營徐霞客印染創智園,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吳曉東介紹,一番“騰籠換鳥”,園區畝均稅收已從12萬元提升到58萬元。

據了解,江陰共規劃了4個印染園區,以逐步實現200家印染企業入園。

作為“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江陰自上世紀80年代起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無序生長亦如一把雙刃劍,經濟增長的同時,小企業、手工作坊遍地開花,園中園、廠中廠隨處可見,園區犬牙交錯。

“工改前,不足1000平方公裡的江陰,散布各類工業園區200個,平均不到5平方公裡一個。”江陰 “工改辦”原專職副主任李奕介紹說,一方面,土地容量、環境容量均觸及發展“天花板”﹔另一方面,低利用地規模較大,安全生產事故及環境信訪多發,隱患重重。

空間一改天地寬。天香染整喬遷新園區的同時,其老廠區所在地塊也騰挪了出來,規劃面積約800畝的機械裝備產業園得以動工,得靈機械、潤嘉機械、天馬電源等一批企業率先簽約,達產后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10.5億元。

實施“工改”以來,江陰在2445畝土地上動工“筑巢”,257萬平方米樓宇拔節生長﹔累計關停散亂污企業逾千家,園區出租、承租企業數量分別壓降40%、18%。

高樂思太陽能新租的車間裡,工人在安裝調試設備。人民網 李昱辰攝

高樂思太陽能項目車間裡,工人正在安裝調試設備。人民網 李昱辰攝

項目向新,栽下梧桐鳳自來

7月底,一場台風雨過后,位於江陰臨港開發區夏港街道的數字科技產業園恢復施工,塔吊、施工升降機緊張有序運轉,這是在為捷杰西項目建設辦公樓和廠房。

“以前這裡是破舊的單層工業廠房,還有零星民居,畝均稅收不足3萬元。”站在這片日新月異的土地上,夏港街道“工改”負責人張春梅告訴記者,自2022年3月啟動騰退,原地塊范圍內已有30家企業先后搬離,騰出集中連片工業用地800余畝,其中117畝由北京捷杰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拍得。

“騰籠”,是為了“引鳳”。

新落戶的捷杰西,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項目總投資10億元,計劃新建石油鑽井自動化系統產品生產線等,預計年產值約30億元。張春梅介紹,除此之外,晶皓鈣鈦礦電池項目、臨港新智谷項目和邦特高性能特種粘膠新材料項目也已簽約入駐,另有多家意向企業正在洽談。

“再也不用擔心沒有合適地塊而忍痛放棄大項目了。” 張春梅感慨,“工改”以來,夏港街道騰退低效土地3402畝,其中連片地塊1218畝,“190畝工業用地可以隨時挂牌、承接優質項目。”

眼下,項目招引同樣是江陰臨港科技工業園的頭等大事。該園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項目為招商目標,吸引了高樂思太陽能等6家企業簽約入駐。

“企業想入園,須滿足稅收、產值、科技、環保等方面的指標評估,租賃廠房滿3年,且通過相應經濟、科技等綜合考核后還能享受更多優惠政策。”臨港科技工業園招商運營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園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80億元、利稅超5億元,將成為一座 “專精特新”特色的產業園區。

“無論是騰土地還是建園區,說到底都是為了落項目。”李奕說,江陰以“畝均論英雄”為導向,“工改”再造的4.02萬畝建設用地中,1.68萬畝為產業用地,形成5個超千畝連片地塊,落地包括6個百億級項目在內的104個產業項目,總投資超900億元,已完成投資近400億元。

“不僅空間集聚、連片更新,‘工業上樓’后,更為‘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帶來可能,增強了江陰招商引智的吸引力。”李奕說。

正在發展成勢的江陰微電子產業園。江陰高新區供圖

正在發展成勢的江陰微電子產業園。江陰高新區供圖

產業煥新,新舊動能加速轉

江陰高新區微電子產業園內,一幢幢辦公樓、廠房嶄新挺拔,在建工地上機器轟鳴﹔而穿過‘拆遷區域’的圍牆,黝黑的廠房、破損的玻璃窗、鏽蝕的卷閘門則盡顯舊貌。當下與過去的反差,是這片土地正在發生蛻變的切片。

“這裡曾是89家低效企業的聚集地,畝均稅收低於7萬元。”江陰高新區投促局副局長繆恆彬介紹,取代它們的微電子產業園,規劃面積5500畝,擁有長電科技、盛合晶微等龍頭企業,“工改”出的2246畝連片地塊上,還相繼落戶昕感科技、首芯半導體、聖邦微電子等產業鏈企業。

記者在調研採訪中注意到,“像素級”的基礎設施提升亦不鮮見:在完善園區市政道路、停車場等基礎之上,當地配套建設了污水處理廠、空分廠等,這些都是集成電路企業必需的生產配套。

“‘工改’為我們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發展空間。”長電科技副總裁吳靖宇介紹,2022年,企業搶佔入園先機,拍下200多畝“工改”地塊,在原廠區隔壁建設晶圓級微系統集成高端制造項目,如今投產將滿一年。

去年,江陰微電子產業園實現營收399億元,隨著更多企業紛紛入駐,當地提出力爭用5到8年,把園區打造成一個覆蓋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的千億級產業園區。

類似微電子產業園這樣的園區,“工改”中共規劃整合出30個,其中20個工業支柱類制造型重點園區、10個產業辨識度高的創新型特色園區。“從集中連片到破立並舉,從規劃先行到分類施策,江陰‘工改’有著整體的系統思路。”李奕介紹,江陰累計出台30余項配套政策,形成從土地整理、項目建設到產業導入的完整政策鏈﹔與國開行等金融機構合作,以“城市更新貸”模式開展專項融資,累計獲得“工改”授信約530億元。

啟動“工改”的2021年,一個包括高端紡織服裝、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在內的現代產業體系——“345”現代產業集群,正式在當地提出。過去四年,江陰規上工業產值增長44.2%,連跨兩個千億台階、達7523.8億元﹔戰新產業佔比年均提升1個百分點,達41.9%,4年淨增5.6個百分點。

“江陰‘工改’探索出的‘空間再造-產業重構-動能轉換’三位一體改革范式,走出了產業轉型升級、集聚發展的新路子。”江蘇省工信廳產業轉型升級處處長熊斌謙表示,江陰的破題舉措,是江蘇推進傳統產業煥新和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的范例,其經驗值得推廣借鑒。

“‘工改’行動的重中之重,是圍繞‘345’現代產業集群,不斷打開發展新空間、釋放企業轉型新活力。”今年7月,江陰召開新三年行動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會,謀劃“工改”后半篇文章,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許峰在會上表示,不“工改”就意味著沒未來,要把這件難而正確的事做好,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