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行進中國丨“小蟹苗”游出富民路

張瀚天
2025年08月18日07:29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夏日清晨,碩項湖畔,宋躍俯身挑起一隻浸水木筐,筐底紗網上,數十隻拇指大小的蟹苗正張牙舞爪,“瞧!這蟹腿結實有韌性、活力足、體質棒!”

養蟹戶展示蟹苗。人民網 張瀚天攝

養蟹戶展示蟹苗。人民網 張瀚天攝

宋躍是江蘇連雲港灌南縣碩項湖一帶的養蟹大戶。他繼承父業,養蟹十幾年,帶領鄉親們打拼出一條致富路。

灌南縣,地處沂沭泗河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稱,憑借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水域生態資源,當地大力發展大閘蟹養殖產業,歷經30余年,形成了一條完整產業鏈。

“最早可不是這樣。”2008年,宋躍的父親宋成伍剛踏足養蟹行當那會兒,虧過錢,摔過跟頭,但一直不認輸。

“為了把蟹養好,我父親不斷鑽研相關書籍,研究蟹苗品種,觀察蟹塘水質,帶人一起跑到蘇州、常州、高淳等地學習。”在宋躍眼裡,父親最大的優點就是身上有股韌勁,從不向命運低頭。

很快,宋成伍從一個養蟹新手轉變為專家型農技人才,螃蟹的品質和銷量一年上一個台階,“我也跟著父親一頭扎進了這片水世界。”

在宋家父子的帶動下,灌南縣的養蟹隊伍逐漸壯大,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來。不久,新問題又出現了。“2018年以前,灌南的蟹苗都得從外面買,長途顛簸損耗大,成本也高了,利潤開始下降。”

充滿活力的蟹苗。人民網 張瀚天攝

充滿活力的蟹苗。人民網 張瀚天攝

為了早日突破蟹苗瓶頸,宋家父子開始選用蘇北公蟹與蘇南母蟹雜交,經過不斷嘗試,繁育出了更優質的蟹苗,送到鄰近的鹽城市射陽縣,由專業養苗戶集中供養。

2018年,宋成伍南下取經,將技術專家“請進門”,對自家塘口“動手術”:“將以往的環溝塘改成小面積平地塘,裝起了智能設備。”很快,效果立竿見影,改造后的蟹塘畝均利潤躍升至6000至7000元。

“家門口有好苗,誰還舍近求遠?”看到變化的周邊近百戶養殖戶紛紛從宋成伍這裡進貨,省下的運費和損耗,實打實變成了塘裡的“蟹膏”。

就連遠在宿遷的老主顧景香也忍不住每年從灌南縣購買3000多斤蟹苗,“成活率高,每畝水面純利潤有1萬多元!”今年,她又一口氣訂了2萬斤蟹苗,把承包的所有水面都換上了灌南蟹苗。

科技創新讓養蟹也越來越“潮”。2022年,宋成伍工作室入選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智能化養殖技術在當地普及開來。如今,蟹塘智能感知設備能夠實時監控溶解氧、溫度、pH值、亞硝酸鹽等,各項數據可以通過手機APP查看。

“以前,對於新蟹戶來說,投放蟹苗就是一次大考。現在不一樣了,蟹苗投放、蟹塘管理比較輕鬆。”目前,僅宋躍所在的新安鎮尹湖村就有70多名蟹戶安裝了智能化檢測設備,蟹苗存活率和養殖效益得到顯著提升,全村養殖面積擴展至5000余畝。

宋成伍將新上市的“六月黃”裝箱。孫蓀攝

宋成伍將新上市的“六月黃”裝箱。孫蓀攝

五年來,智能科技正悄然改變著這片水域和村庄,一條更廣的“富民路”正在鋪就:本地志願者對接蟹戶,開啟手機網絡直播,助力訂單漲、銷量升﹔碩項湖大閘蟹交易市場建成,電商培訓月月有,快遞車直接開進場,零散攤變成了網上大集市﹔市、縣水產養殖專家定期上門指導,科學應對保高產……

今年,灌南縣主打的“碩項湖大閘蟹”養殖面積已達2萬畝,蟹苗畝產突破300公斤,同比增長約10%,年產值近3億元,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特色產業。當下正值農歷閏六月,殼薄黃滿的“六月黃”螃蟹已端上市民的餐桌。

一陣忙碌過后,望著連片的蟹塘,思維敏捷的宋躍又動起了心思:“我計劃開設個自媒體賬號,分享生態養殖經驗,把‘碩項湖’大閘蟹這個地理標志品牌傳播出去。”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