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紅色中國·江蘇印記

抗戰遺址尋訪︱青山處處埋忠骨

周夢嬌 范堯 杜沁萌
2025年08月15日09:48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聯合人民網江蘇頻道,開展“紅色中國·江蘇印記”革命舊址尋訪系列活動。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今年的尋訪活動主題聚焦“追尋抗戰足跡 凝聚奮進力量”。人民網將陸續走進江蘇省19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此次走進抗日山烈士陵園、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紀念園和雲台山抗日烈士陵園。

8月5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抗日山烈士陵園迎來80名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警校學生,同學們聽了青口戰役、小沙東海戰等戰斗故事,內心充滿了對革命前輩的敬仰之情,也激發了將來保護好人民安寧的斗志。

抗日山,是我國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上世紀40年代,抗日山烈士陵園由八路軍第115師教導2旅聯合濱海軍區抗日軍民“邊戰斗邊建設”,共有2000余位烈士安葬在此。

青山處處埋忠骨。江蘇現有19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包括抗日山烈士陵園、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紀念園和雲台山抗日烈士陵園在內,不少都是激烈戰斗的發生地,也是抗日烈士的長眠地。

如今,從抗日山紀念館展陳的文物,到禹王山戰壕裡新生的樹木,再到雲台山數字化演繹的紅色故事,都讓歷史的溫度穿越時空,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抗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梳理革命文物、展陳更新。人民網 周夢嬌攝

抗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梳理革命文物、展陳更新。人民網 周夢嬌攝

展陳更新盤活紅色資源

“抗日烈士紀念塔是陵園最早開建的主體建筑之一,最初為紀念‘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體和全旅抗戰犧牲將士而建。” 抗日山烈士陵園服務中心主任賀龍廣介紹,1941年3月,八路軍第115師教導2旅和山東縱隊2旅聯合發起青口戰役,取得八路軍主力東進濱海區抗日的首次大捷。然而,擔任掩護任務的18位戰士被日偽軍圍困,幾經輾轉,全部壯烈犧牲。

在蒼鬆翠柏環繞中拾級而上,14米高的紀念塔矗立在山頂。四角塔柱為整塊青灰色花崗岩刻槽磨圓加工而成,頂端鑄鐵八路軍戰士戎裝像一手執旗,一手持槍。

眼下,紀念塔正在實施防雷工程和日常維護保養。“在文物專項資金支持下,我們一體推進了岩體裂紋修補、塑像油漆補色、‘三防’工程建設等文物保護項目。”賀龍廣已經在這裡工作了28年,每一處文物的肌理他都分外熟稔。

另據了解,抗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已完成改陳布展,並在今年清明節前對公眾開放。“借著布展機會,我們對庫藏文物進行了搶救性修復,累計從庫房中整理出629件文物,依照文物分類及2023年進行的盤庫建檔要求,按絹類、紙質類、鐵器類等進行分類,部分損壞的依法邀請有關資質單位進行修復。”賀龍廣介紹,目前第一批123件文物已修復完畢,新增定級文物34件,部分展陳在新館。

禹王山上,40平方米的彈孔遺址被完整封存。人民網 周夢嬌攝

禹王山上,40平方米的彈孔遺址被完整封存。人民網 周夢嬌攝

遺址保護承載抗戰記憶

1938年4月,禹王山抗日阻擊戰打響,近2萬名將士以血肉之軀筑起防線,將日軍的進攻遲滯半月之久。時隔87年,記者踏上徐州邳州市這座海拔124.6米的碎石荒山(戰前海拔126米,戰火將其削低1.4米),烏桕樹在風中搖曳,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壯烈。

沿著棧橋走向山頂,三道由碎石堆砌的戰壕遺址漸次展開,形似三個從大到小包裹的“口”字。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紀念園園長張凡蹲下身,指著第二道戰壕的邊緣說:“這些靈璧石圍擋是2014年搶救性保護時添加的,與原材質高度相似,既穩固了結構,又保留了戰壕的原始形態。”在最外側的第三道戰壕處,一個1.2米高的玻璃罩內,40平方米的彈孔遺址被完整封存,碎石上密集的彈孔清晰可見,如同歷史刻下的“傷疤”。

保護不止於戰壕。2014年至今,當地在紀念園247畝土地上完成了系統性修繕:山北的陣亡將士叢葬處,黑色花崗岩下安葬著部分戰士的遺骨﹔山腳的“禹王泉”被修復青石圍擋,泉水清冽,睡蓮盛開,這裡曾是抗戰將士們的水源﹔山頂的“禹王園”在原禹王廟上復建,這裡曾是戰后的臨時救助站﹔山腳有一棵麻櫟樹,是當年禹王山頂唯一幸存的樹,樹冠繁茂,現已被圍擋保護……

如今,禹王山抗戰遺址已成為徐州乃至蘇北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抗戰遺址。

雲台山抗日烈士紀念碑巍然聳立。人民網 周夢嬌攝

雲台山抗日烈士紀念碑巍然聳立。人民網 周夢嬌攝

數字手段拓寬紅色傳播邊界

南京市江寧區雲台山腳下,一座16.5米高的紀念碑巍然屹立,“雲台山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輝。1939年2月,新四軍一支部隊在此與日寇激戰,80余名戰士壯烈犧牲。

步入雲台山抗日烈士陵園旁的陳列館,40平方米的全息投影展廳內,新四軍在揚子江頭、淮河之濱馳騁的身影立體投射,如臨其境﹔錫劇《雨花謠》的旋律響起,江寧籍地下黨員江雨花為奪取“江防圖”的生死較量,在音詩畫中徐徐展開……

“2020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后,我們投資700萬元拓建了500余平方米的陳列館,重點用數字化手段突破時空限制。”雲台山突圍戰紀念館講解員程偵滿介紹,該館年均接待過萬人次,但因地處偏遠、史料分散,數字化成為“讓歷史走得更遠”的關鍵。

在“烈士尋親”展區,大屏上播放著紀錄片《跨越千裡,為烈士尋親》:福建龍岩籍老人李旺聲提供烈士線索后,江寧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多部門,通過數字檔案庫比對與實地核查,最終確認5位永定籍烈士和1位上杭籍烈士的身份。

“我們還聯合南京市重點高校,活化‘雲台山戰斗’‘跨越85年的烈士尋親故事’等紅色素材,開發15分鐘情景思政課,以舞台劇、短視頻等形式多途徑傳播。”程偵滿說,這堂音詩畫交融的思政課將於9月推出,用鮮活的方式講好抗戰故事,讓抗戰精神生生不息。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