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改革架橋梁 共促一體化

《人民日報》2025年8月15日13版 版面截圖
原題:改革架橋梁 共促一體化(有所思)
在我國經濟版圖上,長三角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年上半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萬億元。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星期天工程師”打破人才流動壁壘,到如今對標對表“五統一、一開放”要求,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這片發展熱土用實踐印証:加力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才能釋放活力。
“破”與“立”並舉,“破除市場分割”與“建立運行規則”雙向推進。
既有“立”的智慧,去年,三省一市共同制定《推進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近期重點工作舉措(2024—2025年)》,用統一的制度設計,進一步發揮長三角地區在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又有“破”的魄力,從顯性的地方保護主義,到隱性的資本、技術、人才壁壘,打通梗阻、破除藩籬。
比如,在市場監管領域,通過統一執法標准、統一監管隊伍、統一追溯體系等,有效破除地區分割。再如,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探索“研發在飛地、制造在本地”等有益嘗試,讓資源要素充分流動。這種“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的改革邏輯,並非簡單的政策疊加,而是通過重構運行規則,打破“行政區經濟”束縛,打通要素流通“看不見的壁壘”。
“軟”與“硬”兼施,“基礎設施建設”與“制度體系創新”協同發力。
放眼長三角,看得到的是,滬蘇湖高鐵、滬寧沿江高鐵等一個個“硬聯通”項目,帶動節點城市通勤時間大幅縮短,市場交易成本降低,區域產業發展交互能力更強。
看不到的是,“軟連接”構成的“神經網”:“聯動接卸”模式讓安徽有了“出海口”,物流運轉效率進一步提升,更多城市從“腹地”走向“前沿”﹔文旅部門簽訂跨省“客源互送”協議,惠民政策共建共享,文旅消費有了“升級版”﹔市場監管部門搭建“信用長三角”平台,實現“一地失信、全域受限”……
硬件與軟件的系統協同,讓長三角地區深度融合。
改革架橋梁,共促一體化。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的創新實踐,體現出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同頻共振、雙向奔赴,由此催生了“制度創新—要素流通—產業升級”的正向循環,不僅為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能,也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探索了可行路徑。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