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蘇超”讓江蘇夜生活這場“加時賽”踢得漂亮

2025年08月01日07:11 |
小字號

原題:感謝“蘇超”,讓江蘇夜生活這場“加時賽”踢得漂亮

“蘇超”帶來的潑天富貴正塑造出一個又一個“現象級”。如今,一場又一場激情澎湃的球賽,將“江蘇人沒有夜生活”這個“事實”一腳踢破。

回憶起7月5日晚“江蘇一哥之戰”球迷散場后的“二場”情形,堂屋·老南京菜館品牌創始人朱鵬感慨,“好久沒有出現這種‘盛況’了”。

當天,堂屋設置了“第二現場”供消費者邊吃飯邊看球,氣溫炎熱,店裡還購置了50多塊大冰塊放在店門口降暑。“晚上9點半開始,一桌接一桌上人,服務員翻台都忙不過來了,我也幫著打下手。次日凌晨1點才打烊,誰說我們江蘇沒有夜生活?”朱鵬說。

作為一家定位老南京特色菜的餐館,堂屋推出消費就送南京特色甜品“桂花赤豆元宵”和白酒等優惠,當晚送出22箱酒水。

去哪看“蘇超”?賽后去哪吃夜宵?轉戰餐飲店是不二選擇。於是,搶到票的、搶不到票的、本地的、外地的全都涌向各大餐飲店。以往定時打烊的店鋪店員瞌睡都不打了,直接腎上腺素飆升——熱情滿滿接客!

火熱的比賽,同樣火熱的賽后。燒烤店的孜然紛飛,配上一瓶冰啤酒,身旁是復盤著球場精彩瞬間的老友,一杯酒下肚,爽氣沖天,夜的精彩才剛剛開始。“蘇超”開始后,不少本地人的感受是“南京終於有夜生活了”,外地游客也覺得“江蘇的夜晚並非像傳說中那麼單調”。

往前追溯,“江蘇人沒有夜生活”這個調侃早就存在。“江蘇人睡覺特別早,晚上11點街道幾乎沒有人”“江蘇人不愛夜生活”……曾幾何時,“早睡早起省”是外界對江蘇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江蘇的夜,滿足了古人對理想夜生活的想象,歷史上也不乏夜經濟人文與商業積澱交織的“名場面”。

“樊川居士”杜牧就曾寫下“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千古名篇。槳聲燈影裡倒映著吃食精致的畫舫和“積極營業”的連片酒肆,供尋常人家夜宵夜飲。

江蘇本土人文專家分析,所謂的“沒有夜生活”與江蘇經濟發展、城市規劃、教育傳統等多重因素有關。

一直以來,江蘇深耕實業,主導產業以制造業為核心,城市的生活節奏更強調生產而非娛樂。在這種工業社會“勤勉工作”價值觀影響下,老百姓的精力更多花費在工作上,缺乏夜間消費的閑暇和習慣。

當然了,格外重視家庭教育的江蘇人,更擅長將夜晚的“黃金時間”拿來“雞娃”。如果你晚間去江蘇朋友家做客,主人一家很有可能在進行“學習型家庭”建設:一張書桌,幾盞台燈,一家三口端坐,孩子寫作業,父母各自加班或輔導難題。

商務部發布的《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我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然而,相比於江蘇高度發達的經濟,一段時間內,江蘇夜生活的存在感可以說是“0人在意”,在GDP總量前顯得“黯淡無光”。據央視財經發布的首個“中國夜經濟活力指數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夜間消費最活躍的10座城市中,江蘇的城市無一上榜。

如此一個經濟大省,夜經濟不發達顯然有點“說不過去”。一個關鍵改變發生在今年年初。

1月8日,《江蘇省繁榮夜經濟激發消費活力若干措施》正式發布。這是全省首次出台關於繁榮夜經濟的系統性政策文件,提倡每個設區市至少打造一個“煙火氣、江蘇味、國際范”的“夜經濟”品牌,將夜食、夜購、夜宿、夜游、夜演、夜展、夜讀、夜健等各類夜消費納入“蘇新消費”品牌活動內容,全面拓展夜經濟服務供給。

聚夜態、攏人氣,何樂而不為?江蘇不斷“上新”夜間消費載體與場景,解鎖市民游客的“夜體驗”。6月,省商務廳公布50個“江蘇省夜間消費集聚商圈(步行街)”名單,成為點亮江蘇夜經濟版圖的“璀璨坐標”。

具有“中華第一商圈”美譽的新街口文商旅融合商圈就光榮上榜。如果你是逛展“重度愛好者”,開放至每天24時的德基藝術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來自意大利的視頻博主Lisa在社交媒體分享逛展體驗稱“中國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和服務水平遠超預期”。

事實上,自2017年開館以來,德基藝術博物館便實施常態化夜間開放模式。2024年至今,開館時間更是“加碼”,成為“全球唯一開到零點的博物館”。夜間開館為市民游客提供了“夜展”的獨特體驗,晚上十時半之后還可享特惠票服務,吸引大量觀眾徜徉於靜謐空間內享受藝術。

“自今年大力倡導夜間博物館以來,8層展廳客流轉化率較去年同比提升30個百分點,文創產品銷售額同比翻番。”德基藝術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以“金陵圖”為例,日均參觀量6000人次,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2萬人次。

其中,暑期夜間到訪人群多以游客、上班族及Z世代為主。自帶文化消費基因的他們,熱衷以夜游為主的體驗,也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周邊餐飲和酒店消費的有效增長。

霓虹燈亮起,來一次“夜讀”,看一場“夜演”,江蘇人的夜生活有了更時髦的打開方式。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變遷,正不斷重塑人們對“夜生活”的理解。

熙南裡街區既是“蘇超”“第二現場”,又是市民游客愛去的“夜現場”。7月19日晚7時半,一場沉浸式“夜演”在百戲台震撼開演。一支年齡跨度在45到70歲的西洋樂手和愛好者組成的“博愛樂團”為廣大市民帶來“仲夏輕音樂”主題演出﹔同一時間,博物館精品夜游項目“甘宅雅韻”也在南京民俗博物館與游客見面。

“怎麼會沒有夜生活呢?博愛樂團這群南京‘雅炮’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常有共鳴的夜生活范式。”熙南裡街區負責人蔡雷民認為,江蘇人一直都有夜生活,隻不過在街邊度過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家裡、在健身房、在培訓機構、在夜校。

“‘江蘇人沒有夜生活’之謎背后,或許更應該思考的是,人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夜生活?如果沒有好的消費內容、產品和氛圍,人們自然不願意走出家門,享受高質量的夜生活。”在蔡雷民看來,有個夜間好去處很重要。

根植本土氣質、深耕在地文化,讓夜經濟與城市資源稟賦“交相輝映”,是夜生活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今年“蘇超”的爆火正是將文旅這個關鍵詞牢牢把握住,充分尊重、釋放乃至激發社會的消費活力,打造出現象級的新契機。這也讓我們在討論如何打開江蘇的夜晚時,有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熙南裡街區通過延長營業時間,推出“夜南京,過足癮”等消費活動,將“蘇超”與國潮文化融合,打造“足球+文旅”沉浸式夜消費新場景。數據顯示,在主題活動期間(如金陵舊書市集、不止有咖啡集、夏日夜經濟消費季等),夜間時段客流較非活動期及去年同期有顯著增長,客流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3%,街區營業額總額同比增長1.2%。

此外,“蘇超”“第二現場”已然成了百姓喜聞樂見的歡樂舞台。7月19日,“學霸天團”南通主場對陣鹽城,全市“第二現場”觀賽點188個,收看比賽球迷約29.76萬人次。南通在“蘇超”賽場出圈,其“第二現場”也精准接住“蘇超”傳球。僅7月19日當天,南通的45個官方“第二現場”為全市重點商貿企業貢獻銷售額7717萬元,同比增長13.2%。

炫目夜色中,江蘇各地紛紛亮出自己的絕活,讓夜經濟活起來、火起來。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看來,“蘇超”形成的強大引流帶動效應迅速“變現”,成為江蘇夜經濟走向繁華的又一關鍵推手。

可以說,江蘇人不是不愛夜生活,只是以前沒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而“蘇超”恰恰就像那把打開了江蘇夜生活大門的“鑰匙”,不僅有力帶動當下夜經濟的繁榮,打開了文體旅商融合的鮮活路徑與想象空間,還帶動更多夜間“消費新勢力”涌現,參與塑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進而讓夜經濟獲得源源不斷、持續“上新”的澎湃動能。

看,夜幕燈火裡的江蘇,正向更多人詮釋“美好夜生活”。快在評論區分享你最鐘意的夜生活好去處吧!(黃澤文 萬晨)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