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聚變”看江蘇經濟活力與韌性

原標題:協同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深化“兩個創新”融合——從產業“聚變”看江蘇經濟活力與韌性
常州市新能源產業支撐帶動作用持續顯現﹔蘇州市工業投資連續9個月兩位數增長﹔揚州市新簽約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增長18.4%﹔泰州市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42.5%、增速全省第一,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利潤翻番……
上半年,面對外部沖擊加大的復雜形勢,各地有力應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達42.1%、比去年全年提升0.5個百分點。
產業發展亮點紛呈的背后,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更展現出江蘇作為經濟大省的產業底氣、發展活力和經濟韌性。
競逐“新賽道”,新興產業加速集聚
51.8%,這是上半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比一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
新興動能加快發展,需求潛力持續釋放,成為上半年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一個個新賽道上,江蘇企業已做好“競跑”准備。
2025年被稱為人形機器人元年,綠的諧波、埃斯頓、恆立液壓3家蘇企上榜摩根士丹利發布的全球人形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名單,蔚藍科技入選2025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
人形機器人企業加速“進化”,也成為江蘇新興產業領域追“新”逐“質”、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的縮影。從一組數據中可見一斑:上半年,數量佔全省規上工業企業36.3%的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73.6%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
高新企業持續領跑,高新產業加速集聚。
天仁道和新材料,這家成立於中關村的企業今年上半年剛落戶南京浦口高新區,未來將在長江北岸建設碳基新產線,成為當地的“低空合伙人”。企業負責人介紹,一期項目佔地1.5萬平方米,三期全部建成后,年產值可達7億—13億元。
南京圍繞低空智造、飛行應用、保障服務等細分領域,構建全鏈生態,吸引項目和資本“聞訊而來”。與去年同期相比,該市無人機起降場點增至266個,同比增長466%。
加速打造“低空之城”的不隻有南京。
6月27日,第三屆低空(蘇州)產業創新生態大會暨2025數字低空大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進行產品展示,吸引大量低空領域企業前來“趕集”。
正在全力打造全國低空經濟示范區的蘇州,集全市之力推進低空基礎設施建設、低空應用場景拓展、低空產業建圈強鏈,已形成貫通研發、制造、應用,覆蓋從整機到電池、機身材料、攝像頭、傳感器的全產業鏈,集聚整機制造企業超30家、配套企業超350家。
低空產業“卡位賽”持續升級,折射出一批本土企業“乘勢而上”,用“攀高逐新”的產品搶灘新興市場,並匯聚成一個個新興產業集群,拉動新興動能加快培育壯大。數據是有力証明:上半年,全省軟件與信息服務、半導體、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等7個集群制造業增加值延續兩位數增長態勢。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與基因編輯先進機器人、6G通信、腦機接口……從一家家實驗室、一個個未來產業園中可以窺見,各地從產業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優先布局新興產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在全球產業競爭、創新驅動發展中搶佔先機、孕育新機。
提振“基本盤”,傳統產業轉型有力
傳統產業在江蘇佔據重要地位,江蘇制造業百強企業中八成與傳統產業相關。
從投資上看,傳統產業依舊具有“吸引力”。上半年,全省制造業投資增長0.5%,其中汽車制造業、紡織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投資分別增長21.6%、26.9%、11.2%。
傳統產業煥新升級,是應對環境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舉,今年以來,各地著力打好這一重塑核心競爭力、與時間賽跑的轉型突圍戰。
高端化躍升是首要任務,各地不斷挖掘工業生產新價值。
鑫緣繭絲綢集團是南通老牌紡織企業,其以蠶絲為原料,研發制作出能被人體自然吸收的“蠶絲蛋白骨釘”,骨折患者用上后無需二次手術取“釘”,這也成為企業新的增長點,實現了產品附加值的提升。
紡織是南通的傳統特色產業、主導產業,當地通過存量在線技改、增量對標國際的方式,引導紡織絲綢企業從簡單紡絲紡紗、印染上色向品牌服裝、高端面料延伸拓展。
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體量龐大的傳統產業,成為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走進鑌鑫鋼鐵的智控大廳,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從廠區內採集的各種數據,將實體工廠搬上屏幕,打造出貫穿鋼鐵生產全流程的“虛擬工廠”。通過視覺監控+AI風險識別預警,以及操作輔助決策+HMI(人機界面),在大廳裡即可對遠在幾公裡外的設備進行遠程操作。
鑌鑫鋼鐵信息部部長黃江雲介紹,如今,一名員工就可以控制之前15個同崗位、同工序的長線操作,實現生產大規模遠距離智能集控。依靠一系列數字化改造舉措,今年以來,鑌鑫鋼鐵每噸鋼生產成本比2年前下降104元,人均生產率提高30%。
深入推進“智改數轉網聯”,1—6月,全省建成先進級智能工廠1808家,33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2%、11.8%,傳統產業加“數”轉型成效明顯。
節能、降碳、增效,“綠色煥新”給企業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截至目前,江蘇已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443家、綠色工業園區5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80家。綠色,也成為“江蘇智造”最鮮明的底色。
開掘“新動能”,融合創新落實見效
前不久,國家藥監局批准江蘇先聲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申報的1類創新藥注射用蘇維西塔單抗,用於治療成人復發性卵巢癌等疾病,為相關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上半年,江蘇共有9款創新藥獲批上市、排名全國首位,截至7月14日,已有11款創新藥獲批上市,再次體現了江蘇作為醫藥大省的創新實力。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交匯點,如何緊抓新動能這一關鍵變量,為區域發展定制好“成長計劃”,是作為經濟大省必須答好的新課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動能,是江蘇給出的答案。
今年以來,江蘇制定出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意見、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專項行動方案,切實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英諾賽科推出全球首款實現大規模量產的100V級氮化鎵功率器件,南智光電發布國內首個光子芯片領域專用大模型,無錫光子芯片研究院順利下線首片6寸薄膜鈮酸鋰光子芯片晶圓,天奈科技加力建設國內首個百噸級規模化量產單壁碳納米管項目……一項項攻關進展、一個個科技突破,彰顯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進一步增強。
數實融合之路越走越深。今年一季度,江蘇獲批開展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創建,著力探索數據要素賦能實體經濟發展的可行路徑,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爭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策源“排頭兵”,江蘇發布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培育壯大數據企業行動方案,上半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開票銷售增長7.9%。
機制創新增強要素支撐。7月4日,第三屆長三角航空科技創新產業聯盟大會在揚州拉開帷幕。早在去年,央地協同牽引下,全省首隻航空航天產業16億元專項母基金落地揚州。今年3月,航空谷設計研發中心交付,揚州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陽所繼續“牽手續約”。
截至目前,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出資組建的產業專項基金累計達41隻,總規模突破1000億元,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資本能級跨越式提升。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著力抓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下一階段要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立法進程,健全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確保年底高新技術企業超6.1萬家,支持骨干企業牽頭組建10家創新聯合體和40家標杆孵化器。
“穩”有支撐,“進”有動力。在政策活水的持續潤澤下,科技產業創新融合的步履更加堅實有力。(付奇)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