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連續兩年“和美鄉村”入選數量居全省第一

航拍興化市昌榮鎮陳唐村。興化市委宣傳部供圖
近日,江蘇省發布第二批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名單,1039個行政村(涉農社區)入選。其中,泰州興化市入選數達33個,這也是該市連續第二年入選數量居全省首位。
據了解,2024年,興化市委、市政府將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實施意見列為市1號文件,463個行政村被劃分為集聚提升、特色保護等五類,355個村庄完成“多規合一”,每片土地都有了清晰的發展坐標。
作為江蘇唯一國家級“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興化同步推進“花海森林”省級示范片區建設,“片區聯盟”黨委打破行政壁壘,讓一批經濟薄弱村攥緊“發展拳頭”﹔構建“一辦六組”19個專班,62個子項目全部明確市、鎮、村三級責任人,形成“層層有擔當、事事有人抓”的閉環。
“以前各村各吹各的號,現在同唱一台戲,資源整合起來,效益就翻了番。”該聯盟黨委委員張琦介紹,示范區打造的草堰港灣民宿項目,依托省級扶持資金、工作隊投入與企業投資,將閑置的校舍改造為精品民宿,不僅解決了500人的就業問題,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增收60萬元。
在“宜居宜業”創建過程中,產業發展無疑是核心要素。為讓小產品成長為大產業,興化打破一二三產壁壘,讓“接二連三”成為常態。
蒸煮、泡鹵、裝盒……在蟹小七公司車間生產線上,一隻隻鮮蟹被加工成花雕蟹預制菜,再通過冷鏈發往全國。該公司從單一養殖發展到“生產+加工+銷售”全鏈條的轉型,折射出興化螃蟹產業鏈的蛻變:年加工量達4.5萬噸,衍生出蟹黃醬、蟹黃油等20余種產品,年銷售190億元。
興化還創新“市投、鎮管、民營”模式,讓多元主體各展所長,成功申報7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成為全國集體商標最多的縣市之一,更讓30萬人在特色產業鏈上實現增收。
興化地勢低窪、水網密布,在村容村貌整治中水環境治理是繞不開的難題。通過“量體裁衣”的農村污水治理方式,興化將靠近城鎮的村庄就近接入市政管網﹔不靠近城鎮但人口較集中的村庄,採用小型污水處理站與人工濕地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在一些人口分散、地勢復雜的村庄則採用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就地處理,既減少污水排放,又為農田提供有機肥料。
草王村村民算過一筆賬:“每家每月付5元,村裡統籌一點,政府補一點,污水處理站就能正常運轉,比污水橫流強百倍。”據統計,這種“農戶付費+村統籌+政府補助”的機制,讓興化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70%,設施運行率達90%。(劉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