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的魔力在哪裡

原題:“蘇超”的魔力在哪裡
—— 全國多家主流媒體熱評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節選
《人民日報》:熱梗背后是地域文化的生動表達
從“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熱梗到“為城市榮譽而戰”,從城市IP展演到“跟著賽事去旅行”,“蘇超”不僅踢出了足球應有的本真與純粹,更“踢”出了江蘇的整體認同感。
以賽事為媒介,實現市民參與、文旅融合、形象塑造,才能帶來超級精彩。宿遷與徐州的“楚漢之爭”,揚州與鎮江的“早茶德比”,南通和連雲港的“海鮮兄弟連”……熱梗背后,是地域文化的生動表達。“蘇超”戰隊以城市命名,更能激發“為家鄉站台”的凝聚力與榮譽感。人們將歷史、美食等融入“應援”,強化人與隊的情感連結、人與城的身份認同,讓體育氛圍更加濃厚,讓更多普通市民參與其中,也讓體育競技更有群眾基礎。
熱情在球場外蔓延,當地文旅也紛紛“整活”。常州賽區推出“9.9元門票+蘿卜干炒飯”套餐,帶動本地蘿卜干品牌線上銷量翻倍﹔鹽城推出的“觀鳥+觀賽”套餐,預訂量超過2萬單﹔鎮江和宿遷比賽期間,鎮江市國家級景區對宿遷市民免費開放,憑觀賽門票還可以九折品嘗特色美食……一項非職業的體育賽事,不僅掀起全民參與熱潮,刷新人們對地方足球賽的印象,還帶動了地方文旅消費,彰顯了“體育+”的魅力。
足球運動中,每個位置各有分工、球員自身各有特點,通過戰術合力取得比賽勝利,恰如江蘇各個地市區域發展,雖在經濟發展模式、文化傳承上各有千秋,但這種“散裝”表象下的高度協同,恰恰是江蘇最獨特的競爭力。沒有絕對的“單核依賴”,而是靠多元均衡、各展所長,最終凝聚成“1+1>2”的合力。
從“村超”到“村BA”,再到“蘇超”,事實已多次証明,賽事成功的秘訣往往在體育之外。更好地滿足群眾對於文化消費升級的迫切需求,為人們提供更大的情緒價值,賽事就能成就體育惠民、文化潤心、經濟向好的共贏。讀懂“散裝”與“整裝”的辯証法,找准特色,因地制宜,才能完善賽事活動體系,推動文體旅融合發展,打造“體育+”產業鏈,讓億萬人民在體育強國建設中共享福祉。
《新華每日電訊》:表面“對抗”背后,團結協作才是底色
“蘇超”驚艷出世,讓人們看到了一場關於“如何讓競爭更具建設性”的體育化嘗試。看似“火藥味”十足,表面“對抗”的背后,實則團結協作才是底色。這也是江蘇等長三角省份省內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真實寫照。
以江蘇為例,據交匯點新聞報道,有蘇州的文創企業形成“蘇州研發設計、蘇北生產制造”的發展布局。這一布局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帶動了蘇北地區產業發展,為江蘇南北產業聯動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經濟學界關於“對抗式團結”討論,似乎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蘇超”為何火爆:地方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
對江蘇來說,不同地市間的競爭與合作,也是成就經濟大省的重要因素。“對抗式團結”也意味著,江蘇不同城市間的競爭確實存在,但早已從單純的數據比拼,轉向構建差異化發展生態,進而形成一種更高維度的共贏式競爭。比如,蘇州、無錫在集成電路領域都擁有較大的產業規模,但兩座城市又在設計和制造環節各有側重﹔蘇州和南京在人工智能領域都有布局,但在算法研究和工業場景應用方面又有差異。
《光明日報》:“蘇超”詮釋了更高層次的體育精神
鬆弛度折射的是江蘇省內“十三太保”展示經濟實力和發展自信、強化共鳴和共識的本意。正如網友所言,“一邊互扔地域梗,一邊合力砍下GDP全國第二,這樣的‘高級玩家’僅此一家。”“蘇超”不只是足球的“筵席”,更是文體旅融合發展、城市形象和文化軟實力展示的新“平台”。
“蘇超”詮釋了一種更高層次的體育精神——友誼、團結與共享。大家球場上你爭我奪,球場外相親相愛﹔踢球越狠,特產也賣得越猛﹔網上熱梗玩到“飛起”,線下文旅熱火朝天……對於游客而言,“蘇超”是體驗江蘇13個城市美食、美景和人文風情的絕佳機會。對於市民來說,“蘇超”讓大家泛起一陣濃濃的自豪感:你追我趕、百花齊放、相互交融,看看我的家鄉,多棒!
《解放日報》:我們從不缺乏對足球的熱情
沒有哪一個省能像江蘇一樣,集齊經濟體量相當、地域文化各異的“十三太保”。在足球世界中,德比一向是收視率和關注度最高的存在,從西班牙的“國家德比”,到意大利的“米蘭德比”,再到英格蘭的“雙紅會”“北倫敦德比”,不外如是。在“蘇超”中,每一場比賽都是城市德比,既有“楚漢爭霸”又有“早茶德比”,再加上“‘南哥’之爭”“西游德比”……伴隨著“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沒有假球,隻有世仇!”等花式互懟,幾乎每場比賽都拉滿了地域對抗的情緒張力,堪稱天然的流量保障。
我們從不缺乏對足球的熱情。今年3月,在杭州舉行的世預賽中,剛剛刷新的國內足球比賽現場觀賽人數紀錄就是例証。近年來江蘇的基層足球、業余賽事等迎來反彈式發展,各類五人制、企業聯賽、青少年比賽從未斷流,城市之間也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足球氛圍。“蘇超”的意外走紅,是一次社會情緒的共鳴,也是一次產業生態的提醒。當足球回到人群中間,當城市因比賽而有了共同話題,也許我們距離“人民的足球”就近了一步。而這一步,提供的遠不止一場比賽的看點,更是一個可以想象的未來。
“浙江宣傳”:將體育盛事轉化成文旅互動場
足球場上把進三球以上稱為“帽子戲法”,“蘇超”的文旅融合遠不止三重效應。從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到令人垂涎的地方美食,再到基礎扎實的特色產業,江蘇省內的13座城市各有特色,為“蘇超”的出圈提供了恰到好處的“素材”。還有一些城市積極借勢營銷,通過體育賽事搭台唱戲,將一場省內的體育盛事轉化成人人皆可參與的文旅互動場。
“蘇超”帶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是要敢於打破陳規,官方與民間的“接梗”互動,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隻有玩得起,才能玩得好,官方辦賽,須少點“偶像包袱”,多俯下身子去感受和互動。多搭建讓群眾站“C位”的舞台。足球這一項運動根植民間沃土,“蘇超”的火爆正是一個生動例証。“蘇超”賽場上活躍著500多名不同行業、不同年齡層的球員,這種跨越年齡與職業界限的參與模式,真正體現了足球運動的全民屬性,也讓普羅大眾得以共情普通人當主角的快樂。對於大眾運動、大眾娛樂來說,最重要的依然是服務大眾、信任群眾,讓群眾站“C位”,總能找到最大的情緒共鳴。
球是圓的,充滿轉機與可能。“蘇超”爆火后,可想而知會有不少地方想“抄作業”。照搬“蘇超”的地域梗,簡簡單單湊個熱鬧,或許並不是好的答案。就拿造梗來說,既要借助網絡傳播的熱度,也要防止低俗化和極端化。球是圓的,行走軌跡有無限可能,賽事也並非隻有“蘇超”一種解法,還需要找准地方的特色和需求,在因地制宜中創新。
“安徽時評”:從草根足球盛宴觀察城市文明演進
“蘇超”的魔力,首先在於它撕掉了職業足球的功利包裝。當職業聯賽忙著算計積分、外援身價和裁判爭議時,一群業余球員“我行我上”,把比賽踢成了全民話題。徐州大爺會為淮海經濟區德比和宿遷大媽吵紅臉,商場大屏幕打出“江蘇只能有一個‘南哥’”……這種帶著市井味的較勁,相較於某些西裝革履、高大上的城市推介會,顯然要更生動。
在“蘇超”,球員們身后站著的不是資本老板,而是十三座城的早點鋪老板、網約車司機和車間工人。這場帶著江湖味兒的足球復興啟示我們:城市競爭的本質,不是冰冷的指標攀比,而是讓每個人找到“我要為家鄉做點什麼”的熱血沖動。從綠茵場到生活場,“蘇超”這場草根足球盛宴,早已超越體育競技的范疇,成為觀察城市文明演進的鮮活樣本。它用最朴實的方式詮釋: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發展,從來不是某個群體的單打獨斗,而是無數普通人將對生活的熱愛,轉化為共建共享的實際行動。
“南京發布”:形散而神不散背后是愈發從容自信
德比的梗之多,源自人文底蘊之深,更源自發展態勢之強,這是屬於全國經濟第二大省的凡爾賽。現代城市的IP之爭,其背后是發展路徑之爭,也是制造破圈效應的自豪感之爭。
人文、產業、城市氣質,互為因果更互相成就,共同構建了城市的魅力。任何一種社會發展的形態,每一個普通人都是最小顆粒度。“蘇超”裡的每一支隊伍,集結了各自城市的最小顆粒度。在強大的城市自豪感驅動下,每一種最小顆粒度釋放著最大能量,套用詹俊的一句解說詞:“你能想象嗎,這就是足球,你怎能不愛足球啊。”那麼,你能想象嗎,這就是江蘇,你怎能不愛江蘇啊。當“南哥之爭”成為全民的快樂源泉,賽場上的“每球必爭”就是証明自己配得上這場爭奪的方式。在網絡空間,它更像是一個吉祥物,是一群城市、鎮村之間相互比拼、攜手進取的“彩頭”。
南京從來不介意“南哥之爭”的梗,這是鞭策南京當好“真南哥”的動力源泉。而被全網圍觀全網造梗的江蘇人,也並不介意“散裝”的調侃,因為形散而神不散的背后是愈發的從容和自信,江蘇人有底氣把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
記者 吳雨陽 整理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