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馬吉攝影機:是歷史之証,更是和平之志

周 峰
2025年06月07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馬吉攝影機及膠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馬吉攝影機及膠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原題:記錄南京大屠殺的馬吉攝影機——

是歷史之証,更是和平之志(以物鑒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裡,拍攝於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照片,揭露了那場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也警示著歷史不容忘卻。記錄下這些照片的載體——馬吉攝影機及其膠片,同樣陳列在展廳之中。這件國家一級文物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

約翰·馬吉,1884年生於美國匹茲堡,1912年作為美國聖公會的牧師來到南京。1937年8月15日,侵華日軍首次空襲南京。11月22日,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組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馬吉成為委員,多次開車運送傷員。12月13日,南京淪陷,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當日成立,馬吉擔任主席,在教堂、住宅、洋行等地收容保護難民,還用攝影機拍攝了日軍的暴行。1940年馬吉回國,1946年他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為南京大屠殺案作証,1953年在匹茲堡病逝。

馬吉攝影機及膠片流傳的經過,也是南京大屠殺史實在國際上傳播的過程。1938年1月,擔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干事的美國牧師喬治·費奇利用去上海採購食品藥品的機會,把馬吉的膠片縫在大衣襯裡,秘密帶出南京。費奇到上海后,與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田伯烈一起到柯達公司制作了4份拷貝,分別由國際人士帶往美國、德國、日本等地放映。影片中的畫面還被翻拍成照片,其中10幅刊登在1938年5月的美國《生活》雜志上。

二戰結束后,馬吉攝影機淡出人們的視線,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會長邵子平等人的不懈追尋下才重見於世。2002年,約翰·馬吉的兒子大衛·馬吉將攝影機及膠片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此后,工作人員對膠片進行了數字化轉錄。

約翰·馬吉留下的這份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影片真實記錄了侵華日軍實施南京大屠殺的殘暴行徑。身中30多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幸存者李秀英,幸存者夏淑琴一家7人被害后的情景,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在鼓樓醫院救治中國人的畫面……每一幀都是歷史再現。東京審判時,約翰·馬吉就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出庭作証。1947年,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在審判南京大屠殺案主犯谷壽夫時,播放了導演弗蘭克·庫柏編導的影片《中國的戰爭》,其中有不少是馬吉拍攝的鏡頭。馬吉的証詞和影片,表明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証如山,成為東京審判和南京審判的有力証據。2002年以來,這件文物向前來參觀的100多個國家的1億多人次靜靜講述著那段人類歷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頁。

歷經半個多世紀,馬吉攝影機及影片依然具有獨特的時代價值。影片呈現的南京大屠殺真實場景,是對一切否認和美化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最有力回擊。近年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攜帶馬吉攝影機模型,在西班牙、匈牙利、法國、捷克、白俄羅斯等國舉辦展覽,並出版《人類記憶:南京大屠殺實証》英、日文版等書籍。紀念館還開展國際和平教育項目“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名青年觀看馬吉影片﹔47個國家的470多名青年成為紀念館的“紫金草國際志願者”,向外籍觀眾講解馬吉攝影機,用“世界語”傳播這段“世界記憶”。

南京與馬吉家族的友誼已延續至第四代。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裡斯·馬吉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他還沿著祖父的足跡,在南京舉辦了“歷史·和平·發展——馬吉祖孫的南京影像”展覽,透過鏡頭,將現代南京與歷史上的南京進行了鮮明對比。

講好馬吉攝影機背后的故事,就是以准確的史實弘揚正確的二戰史觀,讓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深入人心。正如約翰·馬吉在影片解說詞中所寫:“把這些場景拍攝下來,並不是為了煽起對日本的復仇情緒,而僅僅是希望所有的人,包括日本人在內,牢記這場戰爭的可怕后果。”

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馬吉攝影機及其膠片,不僅是歷史之証,更是和平之志。

(作者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本報記者姚雪青整理)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