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端午節年年過 老手藝年年新

原題:
香包用上3D打版技術,老虎鞋成為時尚單品……
端午節年年過,老手藝年年新
又是一年端陽到,龍舟競渡粽葉飄。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寄托著人們美好朴素的願景。賽龍舟、包粽子、挂香包……這些流傳千年的非遺民俗,在當代匠人的巧思和創新中煥發新生。
小香包煥發大能量
5月的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湖闊景美、綠林成蔭,湖畔的王秀英中藥香包館裡,86歲的徐州香包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坐在案前,將20多種中藥材填入綢緞,再綴上流蘇,不一會兒,一個小巧精致的香包便躍然掌心。
端午到,香囊俏。這些天,香包館比往常更熱鬧,日均銷售100多單。很多人慕名而來,購買心儀的香包,許下辟邪納福、幸福平安的美好願景。
“端午節挂香包,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王秀英說,香包裡面的中藥包括薄荷、當歸、艾葉、藿香、蒼術、菖蒲、白芷等,按照一定配比研磨成粉填入其中。而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喜好,王秀英還特別研發了混合著桂花、玫瑰花、薰衣草的新式花香香包。
在王秀英的影響下,兒子和兒媳跟著學起香包制作技藝。2020年,畢業於大連藝術學院的孫女孫歌堯,也回到家鄉跟著奶奶學習制作香包。年輕人點子多、腦子活,不僅對香包款式、花紋、工藝進行大膽創新,還嘗試和游戲公司跨界合作,並運用3D打版等技術將香包設計成鑰匙扣、胸針、手機挂件等,成功吸引不少年輕“粉絲”。
與馬庄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每年吸引600萬游客來此觀賞美景,形成巨大的香包消費市場,讓小香包煥發出大能量。
三項非遺齊齊亮相龍舟賽
這個端午節,如果你來興化觀賞龍舟賽,將現場見証三項國家級非遺同時亮相——劈波斬浪的龍舟競渡、響徹雲霄的茅山號子和巧奪天工的木船制造技藝。
5月30日—31日,2025年江蘇省龍舟精英賽(興化站)在泰州水上運動訓練基地激情開賽。當一艘艘龍舟在水面上破浪前行,與之形成“共鳴”的是穿透雲霄的茅山號子——這傳承百年的號子調,每個拖腔裡都帶著裡下河獨有的水韻,將水鄉人勤勞堅韌的精氣神融入激昂的旋律中。
茅山號子是流傳於蘇中裡下河地區的一種民歌小調,起源於興化茅山鎮。水鄉人的日常勞作辛苦,茅山號子就在這種群體勞作中應運而生。而在興化民間,更是自古就有劃龍舟的習俗。2008年起,興化市恢復端午龍舟競渡活動,已連續舉辦十七屆。
值得一提的是,每艘參賽龍舟均出自興化竹泓鎮匠人之手。2008年,“興化傳統木船制作技藝”被選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永干從事木船制作幾十年,經他打造的船隻不下千條。
“龍舟要選用湖南香山木,這種木材質地堅韌、抗腐蝕性強,不易開裂變形。要想船不漏水,填灰、打麻這些工序一個都少不了。”周永干說,船體組裝完成之后,為保証其安全可靠、經久耐用,極為關鍵的兩項技術是斷漏和防腐。斷漏靠的是精湛的“打麻”工藝,將桐油、石灰和水按特定比例調制成膠狀桐油灰,一絲不苟地填入船板縫隙,再用鐵鑿將麻絲密密釘入,反復涂抹桐油灰。最后經過“上底油”“罩面油”“打晒油”三道工序,待油干透后,一艘木船便告完成,能保持10余年滴水不漏。
在工業化浪潮的沖擊下,曾經“舟楫往來,櫓聲欸乃”的水鄉生活圖景慢慢消逝,傳統木船制作技藝也站在了傳承與創新的十字路口。周永干將造船方向轉向尖頭船、旅游畫舫船等新型產品。木船制造這門古老的技藝也成為竹泓鎮最大的富民產業,年產值超過7億元。
老虎鞋變身國潮單品
“百獸之王”老虎象征著威猛、庄嚴和力量。“虎”又因和“福”發音相似,承載著許多美好祝願。每逢端午佳節,老人們經常會給孩子納一雙老虎鞋,一針一線裡傾注著驅邪避災、護佑平安的美好期盼。
這兩天,南京市非遺代表性項目老虎鞋傳承人吳麗花的直播間裡,老虎鞋銷售額直線上升。鏡頭前,一雙雙經過改良過的老虎鞋做工精美:有的點綴著晶瑩的珠飾,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充滿時尚感﹔有的採用立體刺繡工藝,讓虎頭栩栩如生、虎虎生威。
吳麗花出生於溧水和鳳鎮駱山村,每年春節期間,村子裡都要進行舞龍表演。家家戶戶的巧婦都會飛針走線,為舞龍隊員趕制盛裝,為孩子們縫制五彩老虎鞋。這份流淌在血脈裡的文化記憶,成為吳麗花創作的源泉。她將傳統平面繡法升華為立體雕塑藝術,讓虎頭活靈活現。螃蟹鞋底繡著小螃蟹,寓意“生命力強,身體健康”,鞋后跟的“福”字,承載著長輩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如今,老虎鞋早已不是孩童的專屬,變身為時尚女性也可穿的單品。吳麗花積極動員社區擅長手工藝的婦女,利用農閑時節共同參與虎頭鞋制作。一雙老虎鞋更成為帶動特殊群體就業的重要平台。“老虎鞋從來不只是鞋子。”吳麗花說,“它是祖祖輩輩用愛表達的美好祝願,更是中國人‘虎虎生風’的精神象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