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一體推進“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

2025年02月07日07:10 |
小字號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是江蘇發展的高頻詞。5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推進會,傳遞出一體推進、協同發力的鮮明信號。

對江蘇而言,無論是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還是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這“三個一”都是重要抓手、重大任務。省委書記信長星指出,創新是動能所在,制造業是支撐所在,開放是發展空間所在,三者緊密關聯、互為支撐。

從去年開春召開“一中心”工作推進會,到今年新春召開“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推進會,既蘊含著江蘇對重大事項緊緊扭住不放的戰略定力,也體現了謀劃推進的系統性。此次會議,既是總結交流,也是調度部署。圍繞今年重點工作,提出了“六個更大力度”——更大力度推進重大科創平台建設、更大力度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更大力度推進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更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場、更大力度推進制度型開放、更大力度夯實人才支撐。

在江蘇14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工程機械是首批入圍的產業集群。匯智高端工程機械創新中心聚力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難題,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賦能行業發展。

“近五年,創新中心研發的零部件產業規模累計約40億元,支撐主機產業規模約500億元。”匯智高端工程機械創新中心董事長單增海介紹,將圍繞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建設技術研發、實驗檢測、中試生產、成果轉化等平台,超前布局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等領域,補強工程機械后市場服務及再制造體系短板,以更多原創性、引領性成果助力江蘇打造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發展產業,既要抓好當下,也要放眼未來。未來產業靠技術驅動、靠場景牽引,江蘇科技創新實力強、應用場景豐富,大有作為。

以新空間承載新產業、新配套吸引新產業、新要素賦能新產業、新隊伍發展新產業,無錫市梁溪區打造12個產業生態圈,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集聚了一批頭部企業,走出了老城區“老樹發新芽”、未來產業“無中生有”的新路徑,具有示范引領效應。

“將加強未來技術研究和產業協同創新,完善產業生態、產業基建,突出區域協同,更好服務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梁溪區委書記朱剛介紹,在太空基建方面,聯合龍頭企業打造算力星座、共享星座、電磁星座等﹔在數字基建方面,參與全市“人工智能+”行動,打造行業大模型“錫月”。與此同時,依托南北結對合作機制,與灌南縣共建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母港,攜手講好海洋故事、太空故事。

江蘇轄江臨海、承南啟北,每個城市都是不同意義上的樞紐。各地把樞紐建設與服務國家戰略結合起來,構建特色鮮明的省內區域性開放支點。

蘇州工業園區承載著“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重大使命,充分發揮中新合作、自貿片區等重大平台功能,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九連冠”。

“將優化雙向開放布局,深化內外貿協同攻堅,提升‘投資園區’品牌,擴大制度型開放,全力打造雙向開放強支點。”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表示,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是開放發展的活力所在。今年將圍繞落實中新自貿協定、數字貿易合作試點等開展先行先試,加快實施64項年度改革任務,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推進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系統集成改革,形成更多標志性成果。

部省共建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重要舉措。建好用好這一平台,既可以促進江蘇創新資源能級提升、科技創新實力躍升,也將為全國探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貢獻經驗。

在首批4個分中心中,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落戶江北新區,已設立基因與細胞多組學、生物藥創制等10個研發與轉化平台,接洽60多所高校,遴選800多個在研項目。

“通過建強轉化中心核心能力、完善高校院所鏈接機制、打造學研產用生態體系,全面提升對科教資源的吸引力、科技成果的集聚力。”南京市委常委、南京江北新區黨工委書記陸衛東表示,將聚焦“三個滿足”發力,即滿足參建高校既有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需求,滿足不同高校、不同類別、不同成熟度技術成果進一步研發與轉化需求,滿足生物醫藥不同細分領域重大創新研究對發現、設計、制造等平台需求,著力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建好聯絡世界、支撐雙循環的物流大通道,相當於開辟了具有澎湃動能的國際經濟走廊。

從黃海之濱到內陸腹地,連雲港按照“‘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標杆和示范項目”目標定位,不斷提升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功能。去年,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物流園業務量分別增長7.7%、7.1%,國際班列開行911列、增長13%,過境運量領先優勢更加鞏固。

今年,連雲港將持續暢通陸海聯運“主動脈”,加快推進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20萬噸級智能化集裝箱碼頭、徐圩港區疏港航道等重點工程,優化多式聯運體系,深化東中西區域合作,高質量建設東西雙向開放門戶、“一帶一路”重要支點。

踏著春天的腳步,會場內外凝聚起發展的共識、奮進的力量。

邁過地區生產總值5000億元大關的江陰,新春第一項工作圍繞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總體布局,部署推進“科創江陰”建設。

三年前,第一輪“科創江陰”建設三年行動開啟。今年新春一上班,“科創江陰”建設新三年行動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動員大會隨即召開。久久為功、接續發力的背后,江陰生動詮釋著“看准了就抓緊干”“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的科創T台初具形態,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分別是三年前的2.3倍、7倍。”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許峰表示,新起點上,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總牽引,用好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江南大學江陰校區等教育資源,提升“內強外引”的科創格局,培育“頂天立地”的科創主體,全方位培養、延攬、集聚人才,以新的發展實績為全省大局作出新貢獻。(黃 偉)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