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社會

江蘇首座高線公園開建 “項鏈”如何“串”出更多效益?

2024年03月27日07:11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雨花數字城核心區線性公園中的紅藍“項鏈”(效果圖)

雨花數字城核心區高線公園空中廊橋(效果圖)

  鐵軌線、空中廊橋變身綠蔭,仰頭就能“撞見”姹紫嫣紅的驚喜,這樣的設想或已走進現實。

  如何在鋼筋水泥中增添一抹綠色,為鱗次櫛比的高樓增加一些藝術美感?向空中生長,打造高空線性公園,成為紐約、巴黎、悉尼、首爾、上海等國際大都市不約而同的選擇。近日,江蘇首座高線公園正式開建空中廊橋,這裡會給城市帶來哪些新的“化學反應”?

  串綠串景,紅藍“項鏈”穿行地空

  在南京市雨花台區雨花新城數字大道與隴淮路交叉路口,細心的市民發現,這裡不知從何時起多了一條離地面約5米高的空中“飄帶”。這條空中廊橋為鋼結構,沿著數字大道南側與隴淮路道路西側規劃的綠化帶而建。“是高架還是過街天橋?”現場不時有人問。

  記者爬上空中“飄帶”一探究竟,工人們正在寬約5米的“飄帶”上安裝兩側護欄。現場負責施工的中建科工集團單總工介紹,這處空中廊橋樣板段長22米,橋下淨空4.8米到5.1米。“神秘飄帶”所處位置特殊,屬於雨花數字城核心區,為高能級片區,這裡寫字樓高聳、住宅氣派,街上車水馬龍。建設單位南京雨花新城發展公司總工辦總工謝寧向記者描繪規劃“藍圖”:為服務全南京市特別是為區內36萬余名軟件從業人員營造休閑娛樂場所,該區域將打造長達8公裡的線性公園,具有步行、慢跑、騎行等休閑功能,暫定名“雨花數據線公園”。其中,沿著數字大道和隴淮路一側建設的1.2公裡空中廊橋,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擬在省婦幼總部段設觀景平台,沿途串起雨花文體公園(規劃)、雨花城市公園游客體驗中心(在建)、書吧、咖啡廳、跑道、自行車道等。

  8公裡長的線性公園沿著數字大道、隴淮路、雨航大道、秦淮新河百裡風光帶而建,串綠、串景成一條色彩斑斕的“項鏈”。除了亮麗的高線廊橋段,雨航大道段也很驚艷——使用前期建設已接近尾聲,0.8公裡長、22萬平方米的雨花城市公園段。在公園南端建設跨龍西路橋梁段,落地連接秦淮新河百裡風光帶段。“項鏈”南端的4公裡秦淮新河百裡風光帶段不久也將開工。

  “建成以后,人們可以在這8公裡的‘項鏈’上自由暢行,慢走、跑步、騎行,不用看紅綠燈,也不用擔心被機動車影響。”謝寧介紹,公園主體部分是寬4.5米的“數據線”,分為1.5米寬的紅色人行步道和3米寬的藍色自行車道。

  作為高線公園,“線”旁是錯落有致的草坪、花境、灌木、喬木等,有多達百余種植物。設計師還結合花期在項目不同位置種植了紅花玉蘭、紫荊、紫葉桃、紫薇花等不同季節開放的品類,做到四季有花,實現“橋在林中穿、人在橋中行、樹梢看雨花”的“風景數據線”。設計負責人、南京林業大學教授王文軍信心滿滿:“這裡會成為南京又一網紅打卡地。”

  連接城市空間,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線性公園的獨特魅力何在?南京為何在雨花台區打造這座高線公園?

  “狹長地形能夠提供有趣的游覽體驗,但線性公園功能不僅僅是休閑、健身那麼簡單。它能成為鏈接市民生活的‘拉鏈’,與周邊街區、社區、商區、校區、園區融合互通,最大限度利用城市空間。”王文軍介紹。

  設計策劃團隊光選線規劃、方案比選就磨了近一年時間,並到國內多個城市考察。廈門的立體交通、成都的天府綠道、福州的城市森林步道“福道”,都給了團隊許多啟發。其中,最具備借鑒意義的是紐約2.4公裡左右的高線公園。“我們的想法是基於現狀,改善慢行系統,讓自行車和人在擁有獨立路權的公園自由暢行。這個片區有生活區、地鐵、商業、公共配套以及許多景點,是否可以進行空間串聯和融合?生態資源也能最大利用。”王文軍說,以這樣的設計目標為基礎,一個集高空廊道、地面步道、濱河步道於一體的線性公園輪廓漸漸清晰,反復論証后形成現在的方案。

  這條8公裡長的線,將被道路割裂的城市空間一一連接,串起工作、購物、休閑、運動等多個生活場景。這條線上有豐富的文體設施,秦淮新河百裡風光帶濱河體育公園裡有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和乒乓球場,雨花城市公園裡有極限運動場地和兒童游樂場,雨花文化藝術中心、雨花文體公園裡還有6000多平方米的體育運動場地以及多功能劇場、5000多平方米的文化藝術展覽空間。

  作為“雨花數字城”的重要公共設施,這個線性公園還將被賦予“智慧公園、數字公園”的定位。例如智慧運動,全線將配備不少於7個“智慧裡程碑”互動式大屏,可通過識別人臉的方式記錄和分析運動數據,居民可以打卡、積分、排名,讓運動更有趣味。

  王文軍說,線性公園往往邊界模糊,能夠有效鏈接周邊其他城市功能,甚至創造出更多價值,如共享更美好的生活文化、探索“公共空間+社區”的全新模式、實踐“集約城市”理念。人們可以輕鬆走出公園,進入旁邊的商店、寫字樓或者是自己家,更多的就業機會與經濟效益也因此而生,“希望雨花數據線公園也能像紐約的高線公園一樣,被創意無限的年輕人不斷開發出新的使用場景。”

  賦予城市“邊角料”新的價值

  幾乎每座大都市的線性公園均在短時間內成為“網紅”。江蘇未來會不會出現更多的高線公園?如果會,其建設、管養又該注意什麼?

  南京市建委城鄉建設與發展研究室二級調研員汪廣豐長期研究城市建設和管理等,他介紹,位於紐約的世界第一座高線公園,前身曾是一條廢棄的鐵路貨運專用線,后來在當地政府的打造下變為種滿植被的空中走廊。它沿途穿過22個街區,常吸引時裝周、品牌派對進入,年接待游客超過700萬人次。

  與之相似,未來還有更多“蘇版”高線公園“上新”,它們中很多都有著城市悠久歷史的基因。同在雨花台區,與寧蕪鐵路接軌的小行地鐵接軌線,長約400米、橋面寬5.2米,從離地3.5米處向前延伸,最高處13.5米,此前主要用於地鐵1號線材料和車輛運輸,被閑置后長期成為沒有開發價值的城市“邊角料”。為實現變廢為寶,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南京地鐵集團舉行“南京小行地鐵接軌線更新”國際設計競賽,並從海內外征集到29套優秀的設計方案,擬將這裡打造為高線公園。

  是因地制宜、保留遺跡,還是重建再造?如何在遺址保護和改造間取得平衡?這是來自海內外設計師們煞費苦心考慮的問題。在29套優秀的設計方案中,原有地鐵接軌線都沒有在改造過程中推翻重來,而是原生態改造——改造為景觀結合設施、建筑的線上公園,為市民提供空中400米長的漫步道及沿途的體育、活動、服務設施等,賦予城市“邊角料”新的價值。

  在南京市綠化園林局公園管理處處長楊杰看來,因為利用的是邊角地,所以線性公園的土地性質也與常規的公園城市綠化用地性質不一樣。比如小行用的是廢舊軌道改造,打造出來可能也是地鐵附屬配套綠化,“后期管養很考驗相關單位,因為用鐵軌線改造的高線公園不是城市管理綠地,還需要由相應單位管理養護。”

  打開“心牆”,“好伙伴”可共同管養

  南京雨花新城發展公司透露,雨花台區內部對首個高線公園的初步運營設想是,交給專門的政府部門或專業養護單位管養。“目前還沒有單位‘接招’,較為合理的是由區農業農村局管理、養護,就像以地面公園為主的雨花城市公園一樣。”

  高線公園的前期建設資金往往由政府承擔,其長遠的運營、管養,隻靠政府部門還不夠,如何確保后續運營是個較大的挑戰。

  曼哈頓高線公園最終能保留下來,依靠的是一個名為“高線之友”的民間組織長期呼吁。該公園雖由紐約市政府所擁有,但數據顯示,其每年耗費的近3000萬美元運營成本,98%由“高線之友”通過籌款、捐助、企業合作和場地租賃等經營收入覆蓋。花費巨大,但所得更是可觀。根據最新數據測算,從2007年到2027年,該公園將為紐約帶來14億美元稅收,並將間接帶動周邊地區50億美元的新項目開發。公園沿線畫廊、餐廳和零售業的繁榮,也吸引越來越多房地產商開發住宅和商業項目,被認為是巨大的區域發展催化劑。

  汪廣豐認為,高線公園的特殊不在於新奇的“高架”“廊橋”形態,而在於它就像催化劑,不僅能帶來景觀改造,更能帶動周邊土地開發、商業和文化的新連接,不斷產生新的“化學反應”。除此之外,高線公園的核心價值更在於其背后的公眾參與,人與人之間“心牆”的打破。

  他介紹,如上海高線公園大創智綠軸途經數個居民區和10多個商辦樓宇,同時也搭建了交往和自治的平台。樓宇產權方平時在引進企業過程中是相互競爭關系,但在高線公園“造美”方面,卻變成了好伙伴。沿線企業、高校、社會組織、樓宇成立“綠軸聯盟”,每兩周開一次會,交流點子和設計創意,分擔管理責任並提供一定的維護費用。在共同治理下,共享的優質環境也吸引了更多企業和優秀人才入駐。

  “世界各地高線公園給南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價值觀,比如對城市工業遺跡如何保護和再利用,如何將景觀和城市開發運營相結合等。”汪廣豐說,城市建設有很多種方式,未來江蘇也一定會探索出更多適合自己的高線公園模式。(黃勇 劉霞)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