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各地搶抓冬季黃金期 加快農田水利建設

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舉措。這兩天,各地搶抓冬春季節農田水利建設黃金期,加速推進高標准農田、水利工程等項目建設,增強農業生產防災抗災減災能力。
趁著天氣晴好,這兩天,鹽城大豐小海鎮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現場分外忙碌……整個項目正快馬加鞭追趕進度,隻為明年水稻插秧前正式投用。記者從工程承建方省沿海集團獲悉,項目實施前,村內廢棄坑塘較多,將大田切分成了多個細碎的小田塊,不利於大型農機作業。土地平整后,不僅小田變大田,有效增加耕地面積,而且還能提升土壤肥力,確保糧食高產穩產。
鹽城市大豐區小海全域項目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凌說:“把坑底的淤泥挖出來以后,然后晾晒,進行土壤改良以后,作為耕作層,提高了土壤肥力。通過這些綜合的措施,給當地增加了1194畝新增耕地指標,也為當地農業生產機械化、科技化水平的提高,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今年江蘇財政投資近80億元,新建高標准農田120萬畝、改造提升207萬畝。眼下各地正增加作業人員,增調施工機械,實施“多點作業”,全力推進項目建設進度。在蘇州常熟辛庄鎮,今年當地繼續實施“退草還田”工程,計劃將原本4000多畝的草皮田轉化為高標准農田,這兩天工程方正通過生態溝渠、泵站、機耕路等設施建設,加強對水、土、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徐州新沂、豐縣兩地在新建農田水利的同時,還重點聚焦已有高標准農田的改造提升。項目提檔后,將大幅提升周邊農田的灌溉效率,農機作業、農資運輸也將更加方便。
蘇州常熟市辛庄鎮農村工作局工作人員程達說:“對這些草皮地進行兩輪的深翻,第一次通過大型的機械加上深翻犁進行20厘米的土地平整,第二輪進行15厘米左右的深翻,讓草皮地的硬質土變得鬆軟,更能符合高標准農田的種植需要。”
徐州豐縣首羨鎮崔老家村黨支部書記史團結說:“改造之后的農田,不僅抗災能力提高了,還更適合機械化耕種了,真正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郝朦 楊國 鄭凌 何斐 大豐台 常熟台 徐州台 編輯/趙黎靜)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