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2023年江蘇已建成566個農村社區物流服務站

2023年10月10日07:26 | 來源:新華報業網
小字號

村庄是鄉村振興的“神經末梢”,也是物流暢通的最后一環。完善農村快遞網絡對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2021年12月17日,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快遞進村”省域全覆蓋,交出一份優異答卷。

快遞進了村,如何穩得住、可持續?兩年來,“優等生”江蘇持續推廣“交通運輸+郵政快遞+農村社區”農村寄遞物流服務模式,取得顯著成效。今年,省政府將“實現在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531個”列入民生實事項目。記者從江蘇省郵政管理局了解到,江蘇已提前完成該項任務。截至今年9月底,在農村社區新建成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566個。

【一線探訪】

村庄有了快遞站,網購賣貨都方便

9月26日下午,鹽城東台市許河鎮四倉村的村民唐衛華溜達著走進村口的電商寄遞服務站。報出取件號后,工作人員很快在貨架上找出包裹,麻利地用手上的掃碼槍“滴”一聲,取件成功。

四倉村的電商寄遞服務站是一個小小的多功能綜合體,為周邊2500多戶村民提供收發快遞、電商直播、農產品展廳等多種服務。站點啟用不到一年,快件量日益增加,已從最初的每天十幾件上升到現在日均300多件。

唐衛華告訴記者,自從今年村裡開了這個寄遞服務站,家人在網上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了,生活用品、食品、衣服……五花八門。“網上的商品種類多、價格也實惠。以前快遞寄不到村裡,為了避免麻煩,我們盡量少買。現在可好了,終於實現‘快遞自由’了。”

快遞進村給農民生活帶來的改變不止於此。快遞進村,一方面方便了工業品下鄉、激發農村消費市場,另一方面暢通物流末端、幫助農副產品進城,后者有更深遠的意義。

農村物流暢通了,一些外出打工的農民回到家鄉,以網絡電商為媒、以寄遞物流為鏈,實現了足不出村自主就業,開啟了新生活。唐衛華就是其中之一。

唐衛華原本是一個貨車司機,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外面跑車運輸,與家人聚少離多。幾年前,他發現村裡不少人家干起了生產救生器材的家庭作坊,產品在電商平台銷售后,通過快遞物流發往全國各地。見此商機,唐衛華也回鄉創業。

除了救生器材,四倉村還有不少特色農產品。寄遞服務站后面的直播間內,兩位年輕的主播正在鏡頭前向網友介紹著許河鎮的冬瓜、蘿卜干。許河鎮黨委副書記陳向西告訴記者,這裡每周直播一次,開播不到三年,銷售額已突破30萬元。

像四倉村這樣的農村社區寄遞物流服務站,許河鎮有20個,已實現建制村全覆蓋。在鎮上還新建一個物流分撥中心,發揮著小型樞紐的作用。東台市郵政管理局局長陳海燕告訴記者,今年,東台市將鎮級物流分撥中心作為重要的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大力推進。每個分撥中心面積不低於500平方米,配備流水線自動化作業分揀機,場地、設備全部由政府投入,由快遞企業進行運營。

快件怎麼從鎮上的分撥中心送到村裡的站點呢?記者看到,村鎮公交和郵政的物流車前來領取不同村的快件,將其運至村庄。陳海燕說,為解決快遞進村的運輸問題,東台市採取了公交代運、郵政代運、站點自提三種方式,可滿足不同村情的實際需求。

據了解,今年東台市在全市17個鎮區、322個行政村全覆蓋推進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工作。目前已有10個鎮216個村完成建設任務並投入運營,所有鎮村將在今年底全部投入使用。

【部門作為】

補短板,推進三級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

兩年前江蘇在“快遞進村”攻堅克難之際,各級郵政管理部門曾感慨,“最后一公裡”是“一塊難啃的骨頭”!難在哪裡?其中,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的缺失為這項工作的推進帶來重重困難。為了讓快遞進村“進得去、穩得住、可持續”,兩年來,江蘇一直在“補短板”,加強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

江蘇省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楊月新告訴記者,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縣鄉村三級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重點推廣符合江蘇省情、業情的“交郵社”服務模式,即“交通運輸+郵政快遞+農村社區”農村寄遞物流服務模式。目前,全省共建成縣級寄遞物流共配中心36個、縣級快遞產業園區29個、鄉級寄遞公共配送中心329個、村級快遞服務站點11438個。

2022年,江蘇先后印發《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廣“交通運輸+郵政快遞+農村社區”農村寄遞物流服務模式的通知》,明確了“交郵社”農村寄遞服務模式的建設要求並在全省進行推廣。在不久前印發的省委省政府《關於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確,要“加快建設高效順暢的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到2025年實現縣(市)和涉農市轄區寄遞公共配送中心或快遞產業園區全覆蓋,50%以上的鄉鎮建有寄遞公共配送中心,70%以上的建制村建有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開通集客貨郵於一體的交郵合作郵路,全面提升農村郵政快遞服務水平”。此外,“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和“快遞進村”還被納入省委一號文件、江蘇省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等省委、省政府系列文件。在省級層面的推動下,全省13個設區市均制定出台了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促進“快遞進村”和推廣“交郵社”服務模式,形成了省市縣上下聯動、政社企互相配合的推進機制。

江蘇針對“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加強政策引導和獎補資金。將“快遞進村”相關指標作為創建農村物流示范縣(市、區)驗收標准、遴選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必備條件,累計發放省級獎補資金超過1.3億元。各地統籌規劃快遞產業園區,將健全寄遞物流設施、構建公共配送平台、建設村級服務站點,同步納入地方財政支持范疇,累計帶動地方投入資金超過10億元。

【百姓呼聲】

穩住快遞進村,加快農產品出村

在淮安市盱眙縣官灘鎮綜合運輸服務站,挂著兩面錦旗。一面來自官灘鎮戚窪村全體村民,上面印著“快遞進村方便多 農村百姓快樂多”,另一面是身患腮腺癌的王橋村村民何國進送的,上面印著“快遞進村真不孬 王橋村民都說好”。何國進說,以前要到10公裡外的鎮上取件拿藥,現在在村裡就能拿到快遞,特別方便!“兩面錦旗”背后,是1個縣級物流配送中心、11個涉農鎮級農村物流服務站、138個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縣有中心、鎮有網點、村有服務”的盱眙縣三級物流體系已經建成。農村快遞從縣級配送中心出發后送到鎮級物流服務站,再搭上鎮村公交車,由16條公交線路送達各個村級服務點﹔此外,26個業務量較大的村級服務點從縣級中心直接投遞進村。

快遞進村之后,下一步怎麼走?江蘇省郵政管理局在調研中發現,江蘇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還任重道遠。其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例如進村的快件派費沒有因為成本高而增加,目前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交通運輸部門給予的資金獎補和免費場地、免費代運等政策支持,政策期滿后如何持續?此外,還存在服務水平和投遞時效參差不齊,一些村級站點不穩定、農村寄遞服務的管理尚未跟上等一系列問題。

楊月新表示,快遞進村如何才能實現穩得住、可持續目標,是郵政管理部門正在深入研究的課題。他認為,快遞進村也是一種商業行為,必須要形成合理的商業模式,下一步可以分區定價、按價服務,完善農村寄遞物流商業模式。此外,還要整合各方資源、發揮政府作用、規范服務流程、因地制宜推廣共同配送。

他認為,要穩住“快遞進村”,還需大力發展“農產品出村”,可以從根源上解決農村寄遞物流的可持續問題。開展快遞進村較為困難的地區,往往是出村快遞業務少,一些電商發達的鄉村,快遞業務量有一定規模,市場的力量就會吸引企業到村裡設點,出村業務帶來的利潤可彌補進村的成本。

許河鎮是東台市禽蛋產銷大鎮,蛋禽養殖戶眾多,日產雞蛋200多噸。在許河鎮一個數百平方米的倉庫裡,三位農婦正在打包雞蛋,老板杜亮在旁邊忙碌著。杜亮運營著一家專門銷售農產品的電商店鋪,原本公司在上海,今年,他把公司搬來許河鎮。“這裡有完整的產業鏈,節省了倉儲費用,發貨方便,便捷的物流快遞能讓我們的客戶吃上最新鮮的蛋。”

楊月新表示,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打通了“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通道。目前,全省共培育快遞業務量超10萬件的“快遞+特色農產品”項目超50個、業務量超100萬件項目超20個、業務量超1000萬件的國家級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金牌項目10個,年快遞業務量約5億件,年支撐農產品銷售超300億元,為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作出了行業貢獻。(劉霞/文 張琦/視頻、圖片)

(責編:蕭瀟、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