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區域觀察】
聚焦鹽都區交通建設大滿貫背后:康庄大道鋪就的幸福生活

“請問趕海路,藍海路西延什麼時候施工?”
“您好,趕海路、藍海路西延已進入程序,預計年底前進場施工。”
“城西青年路高架及附近小區亮化有無計劃?晚上開車感覺亮度不夠。”
“您好,住宅區域亮化預計70%,商業區域亮化已完成,正在調試中。”
這是鹽城市鹽都區的區長信箱裡兩則普通留言。信箱裡的你來我往,亦是鹽城市鹽都區交通一體化建設的縮影。日前,由交通運輸部發布的全國第二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創建縣公示名單中,鹽都區成功入選。至此,鹽都交通實現國家級示范創牌大滿貫。
近年來,鹽都區堅持“交通先行”,把交通建設作為落實富農惠民政策、促進城鄉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實現了城鄉交通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全區路網密度達每百平方公裡184.1公裡、農村物流節點全覆蓋、城鎮村三級的公共客運服務體系全覆蓋... ...從空中俯瞰鹽都區,一條條康庄大道鋪就了鹽都區人民的幸福生活。
交通+民生 補齊鄉鎮短板
時間回到2012年,鹽都區政府在梳理民意信箱時,發現有大量“吐槽”針對鄉鎮區域的農共班車。據了解,彼時有200多輛農共班車在鹽都區境內運營,而個體經營的懶散和落后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主要掣肘。
“那時候鄉鎮班車破的很,窗戶壞了都是用塑料紙糊一下,刮風的時候進灰,下雨的時候漏雨!車子開起來到處都響,坐著不踏實,但也沒辦法呢。”潘黃街道的孫侍修說,在改革前,鹽都區的農共班車的發車時間幾乎都無法做到准確,又由於是個體經營居多,司機之間甚至還會為搶客人打起來。
為此,鹽城市鹽都區交通運輸局花了一周的時間對鄉鎮農共班車進行了調研,30多輛車坐下來,線路也基本遍布了全區15個鄉鎮和街道。在那之后,“班次混亂”“個體經營”“車輛老舊”“行駛不規范”“到站不准時”等諸多問題出現在了調研報告裡。
解決它!
為此,鹽都區交通運輸局與鹽都區委區政府的共同擬定了“城鄉統籌、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客貨並舉、運郵結合”的思路,拿出了“加快完善農村路網,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統籌市鎮公交、鎮村公交協調發展”的初步方案。
鹽都區還請來了江蘇省公共交通方面的專家,就線路走向、站台設置、站場建設、車票定價以及城市公交、市鎮公交、鎮村公交之間的無縫銜接等問題,展開調研並編制方案。同時,交通部門還去了蘇南、浙江、上海學習取經。為了解決私營混亂的問題,鹽都區出台了對241輛農共班車的收購政策,對車主進行思想教育,在金錢上給予一定的補償。“這次收購工作涉及500多名駕乘人的轉崗工作,但由於事前工作准備充分,事后沒有問題反饋,這還是很難得的。”鹽都區交通運輸局一名工作人員透露。
終於,2013年年初,首批141輛以K字開始順序排列編號的嶄新豪華空調公交車,在鹽城市區和鹽都區所屬各個鎮、區、街道的中心,同時舉行了發車儀式。壯觀、喜慶的場面,堪比盛大的節日。
農村公路的提檔升級,也為發展鎮村公交提供了基礎支撐,2016年3月22日,隨著大岡、尚庄、龍岡、學富、秦南等5個鎮最后一批鎮村公交10條線路營運情況,通過省交通運輸廳檢查驗收,至此,鹽都區的鎮村公交線路達到27條,投入99輛新能源純電動汽車,營運線路全長652公裡,率先在蘇北地區實現“村村通公交”目標。
交通+旅游 串聯沿途風景
2020年“十一”假期前,省交通運輸廳向公眾推薦了十條“最美公路”,鹽城市的“鹽途美”旅游公路2號線上榜。這條線路地處鹽都,起於鹽金國防線的樓王與建湖交界處,向南經過義北線、龍大線、大陳線、大縱湖旅游度假區平胡路,串連了文化生態園、大縱湖革命烈士紀念碑、大縱湖旅游景區、樓王萬畝荷田和大縱湖鎮全民雙創園等景點。
行駛在建成后的旅游公路上,一路平坦、視野開闊,路面上的標線清晰明快,道路兩側綠意盎然、鮮花盛放,安全舒適的通行環境和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讓人心曠神怡。
據鹽都區交通運輸局分管負責人王宇介紹,2號線鹽都段突出大縱湖旅游度假區龍頭作用,加快推進老景區改造、集鎮區提升,為旅游公路2號線點綴上一顆美麗的明珠。同時,以“蟹藕花田,鹽都風情”為主題,新建樓王萬畝荷田、龍港菜花、希望田野、縱湖捕蟹等5個景點,在公路沿線打造流動風景線,充分展示鹽都西部水鄉的民俗風韻和人文歷史。
旅游公路2號線的裡程約159公裡,主要服務於大縱湖旅游度假區、九龍口旅游度假區、馬家蕩旅游景區、古雲梯關黃河故道生態旅游區等。當前,大縱湖—馬家蕩路段已經全面建成,位於濱海縣的坎套線和火箭路西段正在加緊推進建設中,坎套線已於今年7月建成,該路段一直延伸至響水縣雲梯關大橋。
精美的公路配合沿途景點收獲了游客好評和關注。“以前自駕游不太會選擇鹽城市區附近的景點。”市民劉啟超告訴記者,在旅游公路建成之前,節假日和周末一般會選擇去其他城市或者大豐、東台等地,“雖然知道有一些景點可以去逛逛,但是分布比較散,沒有特別有印象的,沿途也沒有什麼精品的酒店、觀景台、驛站等。”
不同往日,如今在鹽都區及周邊規劃的旅游主題線路涵蓋了8條旅游公路支線和95條聯絡線,總裡程1430公裡,配套實施公路服務驛站36個,實現市域鄉村旅游公路形成環線,形成南部旅游交通圈、中部旅游交通圈和北部旅游交通圈,對外與干線路網無縫銜接,對內與重點景區緊密聯系,做到每個景區周邊成網、景區之間快速連接,實現旅游公路“穿行農區、串聯村庄、繞行鎮區、直達景區”的建設目標。
在以全面提升旅游交通服務設施和功能為重點的思路下,鹽都區的交通建設為旅游業提供了有力支撐。2020年,鹽都接待游客475萬人次,旅游收入52億元。另外根據2020年的統計,因旅游公路2號線和5號線鹽都段的全線暢通帶動全區旅游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將達42%以上,旅游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將達30%以上。
交通+致富 支撐鄉村振興
“張燕橋建成后,解決了制約交通發展的關鍵因素,盤活了鳳翔村的經濟,帶動周邊農民創收。”張燕村黨總支部書記黃玉全說。張燕橋位於鹽都區秦南鎮風翔村境內的朱瀝溝航道上。風翔村地處秦南鎮南首,共有9個村民小組,1230戶,總人口3760人,耕地面積4700畝,過去受制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朱瀝溝航道阻隔的影響,村民出行交通不便,村級經濟發展緩慢。
為方便秦南集鎮南片區村民的出行,打通農村公路橋梁“最后一公裡”,鹽都區抓住朱瀝溝航道整治機遇,投入2500萬元建成“張燕橋”,健全村級交通網絡,解決了“張燕小島”和對岸幾個村無法與集鎮相連相通的困境。
張燕橋建成后,風翔村周邊百姓再也不用繞路去其他區域或者苦等水運,川流不息的車輛把村裡的養殖、綠化、農產品等源源不斷的運輸出去。秦南鎮公路站站長宋長坤介紹說,得益於張燕橋,現在村民養殖的螃蟹、泥鰍等水產品和種植的河藕、葡萄、疏菜等農副產品綜合效益不斷提高,運輸成本得到了明顯降低。
打通道路,不光是為鄉村振興“托底”,更要帶動百姓致富。“坐在家門口,就有大車上門收購!再也不用我去跑各個收購點運貨了!”12月3日上午,樓王鎮馬港村養殖大道的螃蟹收購疏散點好不熱鬧,村民王少雲正將螃蟹裝車,不少周邊居民也將自家的螃蟹打包運到這裡進行統一集中,再由收購水產品的卡車打包裝車后運送到全國各地,第二天就能“爬上”上海等地市民的餐桌。
誰能想到,僅僅是一條8公裡長的養殖大道,就能激活丁馬港村的螃蟹產業。而在鹽都區,這樣的農村公路有1400公裡,其中7成以上均為雙車道四級以上的公路。校車、救護車開進村裡,孩子上學有了安全保障,村民治病有了通行保障。不僅如此,2020年以來,鹽都區公交系統更加科學的規劃了村一級站點的布設,新增了8座公交站台,進行了公交的優化整合。豐富的路網系統如同毛細血管,徹底改善了農村地區“出行難”的問題,也深深地滋潤著老區人民的生活。
2018年,鹽都被確定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2019年,被授予“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稱號,創成全省首批“農村物流示范縣”﹔2020年,在全省交郵融合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現場會上作先進經驗交流匯報,“鹽途美”農村公路品牌列入省“一縣一品牌、一區一特色”名單,被確定為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省級試點單位﹔2021年,康庄大道被評為“全國十大經濟騰飛發展路”﹔再到文初提到的成功入選交通運輸部發布擬確定全國第二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創建縣公示名單,鹽都區在打造了高質量交通建設的現實范本。
“經過幾代交通人的努力,鹽都公路總裡程已達到近1900公裡,是改革開放初期的15倍,改善了群眾出行條件,帶動了當地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們更要肩負起鄉村振興的新使命。”鹽都區交通運輸局局長顧勇如是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